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热工理论论文--建筑热工计算论文

多层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与实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Contents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19-21页
第二章 低碳建筑概述第21-27页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建筑概念第21页
    2.2 低碳建筑与各种新型建筑的区别与联系第21-24页
    2.3 低碳建筑是全生命周期整体优化的结果第24-26页
        2.3.1 低碳建筑碳源分析第24页
        2.3.2 低碳建筑的内涵及实现手法第24-25页
        2.3.3 低碳建设的过程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第27-48页
    3.1 碳足迹概念及相关标准概述第27-29页
        3.1.1 碳足迹概念第27页
        3.1.2 碳足迹相关标准概述第27-29页
        3.1.3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方法第29页
    3.2 碳排放因子分析第29-34页
        3.2.1 燃料碳排放因子第29-32页
        3.2.2 电力碳排放因子第32页
        3.2.3 建筑材料碳排放因子第32-33页
        3.2.4 常用机械设备台班能源消耗因子第33-34页
    3.3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计算模型第34-35页
    3.4 建筑生命周期碳源分析第35-37页
        3.4.1 规划设计阶段碳源第35页
        3.4.2 生产阶段碳源第35-36页
        3.4.3 施工阶段碳源第36页
        3.4.4 建筑运行与维护阶段碳源第36页
        3.4.5 建筑拆除和回收阶段碳源第36-37页
    3.5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分析第37-46页
        3.5.1 一般碳排放系数法第37-40页
        3.5.2 综合碳排放系数法第40-43页
        3.5.3 基于GM(1,1)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预测研究第43-46页
    3.6 模型对比分析第46-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数据的获取及有效性分析第48-53页
    4.1 数据的获取第48-52页
    4.2 数据的有效性分析第52页
    4.3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计算模型的实际应用第53-65页
    5.1 工程背景第53页
    5.2 “一般碳排放系数法”实例分析第53-58页
        5.2.1 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第53-54页
        5.2.2 施工阶段碳排放第54-56页
        5.2.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量第56-57页
        5.2.4 拆除回收阶段碳排放量第57页
        5.2.5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第57-58页
    5.3 “综合碳排放系数法”实例分析第58-62页
    5.4 基于GM(1,1)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预测法实例研究第62-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总结与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联网移动云系统分载机制研究
下一篇:融合AP和GMM的说话人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