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关于现代新儒学与港台新儒家 | 第18-35页 |
第一节 现代新儒学研究及方克立课题组的贡献 | 第19-22页 |
第二节 代表人物:十五人名单;三代四群说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发展历程:简单的三阶段说;刘述先的四波说 | 第23-32页 |
第四节 以大陆为主体:现代新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求“心之为善”:唐君毅道家观研究 | 第35-70页 |
第一节 唐君毅论老子之道 | 第35-55页 |
一、唐君毅论老子言道之六义 | 第35-42页 |
二、唐君毅论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 第42-47页 |
三、唐君毅论老子言道之四层升进 | 第47-51页 |
四、唐君毅论老子之道与儒家之道的比较 | 第51-54页 |
五、唐君毅论老子之道的评析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唐君毅论道家思想之流变 | 第55-63页 |
一、论早期道家之三大形态 | 第55-58页 |
二、庄子之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 | 第58页 |
三、人性论四基型:庄子与告子、孟子、荀子之比较 | 第58-60页 |
四、人类之道家式思想形态及其永恒之价值 | 第60-62页 |
五、道家人物之生命品鉴:精神荡漾于历史之外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唐君毅“心通九境”论对道家思想的涵摄 | 第63-66页 |
一、“心通九境”论略说 | 第63-64页 |
二、“心通九境”论对道家思想的涵摄 | 第64-66页 |
第四节 唐君毅之道家观评析 | 第66-70页 |
第三章 求“理之为真”:牟宗三道家观研究 | 第70-110页 |
第一节 对道家之道之判定:“主观的实践的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 第70-75页 |
一、两种形上学:客观实有形态与主观境界形态 | 第71页 |
二、两种表述:实有层的表述与作用层的表述 | 第71-72页 |
三、无与有:道的双重性格 | 第72-74页 |
四、不生之生 | 第74-75页 |
五、无之实践义、境界义 | 第75页 |
第二节 对先秦道家玄理的弘扬 | 第75-85页 |
一、论王弼之独发玄宗 | 第76-80页 |
二、论向、郭之注庄 | 第80-83页 |
三、牟宗三论《老》、《庄》之异同 | 第83-85页 |
第三节 从“品鉴之人学”到全幅人性之了悟的学问 | 第85-90页 |
一、牟宗三之从“品鉴之人学”到全幅人性之了悟的学问之理路 | 第85页 |
二、牟宗三对“品鉴之人学”之发展 | 第85-90页 |
第四节 牟宗三对法家及秦政的批判:老子之道为法家所用的严重后果 | 第90-92页 |
第五节 共法说及其意义 | 第92-106页 |
一、何为共法说? | 第92-94页 |
二、“共法说”及牟宗三道家观的内在逻辑理路 | 第94-97页 |
三、共法说之意义:以阳明四句教及四有四无论争为例的考察 | 第97-106页 |
第六节 牟宗三之道家观评析 | 第106-110页 |
第四章 求“生之为美”:徐复观道家观研究 | 第110-133页 |
第一节 徐复观关于老子其人其书之考证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中国人性论史》之论老、庄 | 第111-117页 |
一、从“忧患意识”到儒道起源 | 第111-113页 |
二、论老子之道 | 第113-115页 |
三、论庄子的“心” | 第115-116页 |
四、论道家支派与末流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庄子观 | 第117-125页 |
一、文化视野和反省态度:进入徐复观语境与思想世界的前提 | 第117-119页 |
二、徐复观所谓对庄子的“再发现”的实质 | 第119-120页 |
三、徐复观对庄子“再发现”的具体内容 | 第120-123页 |
四、庄子美的观照:几则寓言意象的再评析 | 第123-125页 |
第四节 《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儒道会通观 | 第125-131页 |
一、生命的艺术境界:儒道两家共同推崇的最高人生境界 | 第126-128页 |
二、庄子虚静之心,也是儒家仁义道德可以自由出入之地 | 第128页 |
三、为人生而艺术,儒道两家艺术精神的共同本质 | 第128-129页 |
四、真正的问题:艺术的人生又是怎样的人生? | 第129-131页 |
五、儒道会通及解决问题的出路 | 第131页 |
第五节 徐复观之道家观评析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总论港台新儒家之道家观 | 第133-149页 |
第一节 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道家观之比较研究 | 第133-139页 |
一、理解港台新儒家之道家观之两个前提原则 | 第133-134页 |
二、唐、牟、徐道家观之同异 | 第134-137页 |
三、唐牟徐之道家观之作为港台新儒家之群体性特征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港台新儒家道家观之贡献及其反省 | 第139-142页 |
第三节 道家精神的现代意义再论——基于开放式的儒家观视角 | 第142-149页 |
一、道家特色的精神意识和核心观点 | 第143-147页 |
二、道家精神的现代意义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