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塘湿地对农田排水氮磷污染的截留作用研究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 第9页 |
1.2 农田退水中氮磷的污染特性 | 第9-10页 |
1.2.1 农田退水概念 | 第9-10页 |
1.2.2 农田退水中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特征 | 第10页 |
1.2.3 农田退水中氮磷污染形式及特点 | 第10页 |
1.3 沟塘湿地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3.1 沟塘湿地概念 | 第10-11页 |
1.3.2 沟塘湿地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截留 | 第11页 |
1.3.3 沟塘湿地系统的去污机理 | 第11-14页 |
1.3.4 沟塘湿地类型与分布 | 第14-15页 |
1.3.5 影响沟塘湿地截污效果的环境因素 | 第15页 |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沟塘湿地生物生态截污示范工程构建 | 第18-29页 |
2.1 研究区与示范工程概况 | 第18-21页 |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气候 | 第18页 |
2.1.2 研究区场地与水文状况 | 第18-19页 |
2.1.3 研究区农田耕作与施肥 | 第19-20页 |
2.1.4 示范工程概况 | 第20-21页 |
2.2 示范工程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2.2.1 污染物集中处理原则 | 第21页 |
2.2.2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21页 |
2.2.3 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并重的原则 | 第21页 |
2.2.4 工程投资及费用最小化原则 | 第21-22页 |
2.3 生物生态截污示范工程构建机理 | 第22-23页 |
2.3.1 生物生态截污示范工程的概念 | 第22页 |
2.3.2 示范工程特点 | 第22页 |
2.3.3 示范工程构建机理 | 第22-23页 |
2.4 示范工程单元设计 | 第23-29页 |
2.4.1 人工水草 | 第23页 |
2.4.2 复合生态浮岛 | 第23-25页 |
2.4.3 水生蔬菜筏子 | 第25-26页 |
2.4.4 生态组合透水坝 | 第26-28页 |
2.4.5 植被缓冲带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降雨期农田退水中氮磷的输出特点 | 第29-34页 |
3.1 前言 | 第29页 |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9-30页 |
3.2.1 水文监测与样品采集 | 第29页 |
3.2.2 分析方法 | 第29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3.3.1 降雨径流过程中农田排水中氮磷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3.3.2 污染物排放负荷与径流量的回归分析 | 第31-33页 |
3.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沟塘湿地植物生长及污染物去除作用研究 | 第34-39页 |
4.1 前言 | 第34页 |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4-35页 |
4.2.1 水生植物生长状况 | 第34页 |
4.2.2 水生植物采集 | 第34页 |
4.2.3 生物量测定 | 第34页 |
4.2.4 植物体各部分的氮磷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4.3.1 芦苇和茭草生长状况及生物量变化 | 第35页 |
4.3.2 芦苇和茭草各部分的氮磷浓度 | 第35-36页 |
4.3.3 芦苇和茭草的氮磷积累量 | 第36-37页 |
4.3.4 水芹对水体氮磷的去除作用 | 第37-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沟塘湿地系统脱氮除磷效果分析 | 第39-47页 |
5.1 前言 | 第39页 |
5.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9-40页 |
5.2.1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5.2.2 水样采集 | 第39页 |
5.2.3 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5.2.4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5.3.1 示范工程实施前后湿地水质氮磷含量变化 | 第40页 |
5.3.2 示范工程不同区段氮磷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5.3.3 三种水力负荷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41-43页 |
5.3.4 污染物去除效果随季节的变化 | 第43-46页 |
5.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总结 | 第47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47-48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