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基炭微球的水热法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前言 | 第16页 |
1.2 锂离子电池 | 第16-22页 |
1.2.1 LIBs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1.2.2 LIBs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1.2.3 LIBs用负极材料 | 第19-22页 |
1.3 超级电容器 | 第22-24页 |
1.3.1 超级电容器发展史 | 第22页 |
1.3.2 超级电容器的储能原理 | 第22-23页 |
1.3.3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 第23-24页 |
1.4 球形形貌炭材料 | 第24-28页 |
1.4.1 球形炭材料的制备 | 第24-27页 |
1.4.2 球形炭材料的应用 | 第27-28页 |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8-29页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表征方法 | 第32-40页 |
2.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2页 |
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32页 |
2.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4 电极制备与组装所用材料 | 第33-35页 |
2.4.1 电极制备所需材料 | 第33-34页 |
2.4.2 LIBs组装材料与制备 | 第34页 |
2.4.3 超级电容器组装材料与制备 | 第34-35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2.5.1 RF微球的制备 | 第35页 |
2.5.2 RF炭球的制备 | 第35-36页 |
2.5.3 RF微球石墨化 | 第36页 |
2.6 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 第36-37页 |
2.6.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6页 |
2.6.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36页 |
2.6.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6页 |
2.6.4 低温氮吸附测试 | 第36页 |
2.6.5 热重-差示扫描测试 | 第36-37页 |
2.6.6 拉曼光谱测试 | 第37页 |
2.6.7 粒度分布测试 | 第37页 |
2.7 电化学储能性能测试 | 第37-40页 |
2.7.1 恒流充放电测试分析 | 第37页 |
2.7.2 循环伏安测试分析 | 第37-38页 |
2.7.3 交流阻抗测试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水热法制备RF炭微球 | 第40-62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RF炭微球的制备 | 第40页 |
3.3 影响RF炭微球制备的因素 | 第40-52页 |
3.3.1 水热温度 | 第40-42页 |
3.3.2 水热时间 | 第42-44页 |
3.3.3 反应物浓度 | 第44-46页 |
3.3.4 催化剂用量 | 第46-47页 |
3.3.5 表面活性剂CTAB浓度 | 第47-50页 |
3.3.6 中性盐NaCl用量 | 第50-52页 |
3.4 RF微球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52-53页 |
3.4.1 RF微球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3.4.2 RF微球热性能分析 | 第53页 |
3.5 RF微球炭化工艺 | 第53-55页 |
3.6 RF炭微球石墨化处理及分析 | 第55-61页 |
3.6.1 形貌 | 第55页 |
3.6.2 结构 | 第55-61页 |
3.7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储能性能研究 | 第62-78页 |
4.1 不同炭化温度及石墨化处理储能性能 | 第62-70页 |
4.1.1 储锂性能 | 第62-65页 |
4.1.2 超级电容器储能性能 | 第65-70页 |
4.2 不同形貌产物储能性能 | 第70-77页 |
4.2.1 储锂性能 | 第70-73页 |
4.2.2 超级电容器储能分析 | 第73-77页 |
4.3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0页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第90-91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