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问题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9-10页
一、网络诽谤的概述第10-16页
    (一) 网络诽谤的概念第10-13页
        1. 诽谤的词源及诽谤的概念第10页
        2. 传统的诽谤方式及特点第10-11页
        3. 网络诽谤的定义及特点第11-13页
    (二) 国内外网络诽谤的立状第13-16页
        1. 域外各国对网络诽谤的相关规定第13-15页
        2、我国对网络诽谤的相关规定第15-16页
二、网络诽谤行为构成诽谤罪的标准第16-24页
    (一) 网络诽谤的主体第16-17页
        1. 诽谤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第16页
        2. 网络管理者第16-17页
    (二) 网络诽谤的主观方面第17-19页
    (三) 网络诽谤的客体第19页
    (四) 网络诽谤的危害行为第19-24页
        1. 捏造并散步的行为第20-21页
        2. 篡改信息并散步的行为第21-22页
        3. 明知是捏造的信息而散步第22-24页
三、刑法规制网络诽谤行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24-30页
    (一) 网络诽谤行为与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的冲突第24-25页
    (二) 网络诽谤行为与寻衅滋事的区分第25-26页
    (三) 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体系存在漏洞第26-27页
        1. 打击范围不完整第26-27页
        2. 处罚力度不足第27页
    (四) 《网络诽谤解释》关于“转发500次”之争第27-28页
    (五) 《网络诽谤解释》将“被害人自残、自杀”视为入罪条件的不合理性第28-30页
四、完善网络诽谤行为刑罚规制的建议第30-36页
    (一) 立法上的建议第30-32页
        1. 对诽谤罪相关法条的完善建议第30-32页
        2. 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建议第32页
    (二) 司法上的建议第32-34页
        1. 合理保护公民言论自由权,恰当限制公众人物、公职人员名誉权的保护第32-33页
        2. 管辖问题第33-34页
    (三) 管理制度上的建议第34-36页
        1. 推行网络实名制,培养网络用户的责任意识第34-35页
        2. 建立网络犯罪的预警机制第35-36页
结语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致谢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法律救济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视角下的我国当前民间借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