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0页 |
一、本文研究的基础 | 第10-12页 |
二、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12-16页 |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 | 第16-20页 |
第一章 证券侵权救济制度的法律功能分析 | 第20-42页 |
一、保护投资者利益 | 第20-26页 |
(一) 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第20-22页 |
(二)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 第22-23页 |
(三) 证券市场投资者利益容易受到侵害 | 第23-24页 |
(四) 诉讼救济是投资者利益的最终保障 | 第24-26页 |
二、预防侵权行为发生 | 第26-35页 |
(一) 证券侵权责任的预防功能 | 第26-29页 |
(二) 预防功能实现的重要意义 | 第29-32页 |
(三) 预防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 | 第32-35页 |
三、促进法律有效实施 | 第35-42页 |
(一) 法律的两种实施机制 | 第35-36页 |
(二) 我国证券法律的实施 | 第36-39页 |
(三) 诉讼的法律实施价值 | 第39-42页 |
第二章 证券侵权救济的传统方式及创新 | 第42-58页 |
一、传统诉讼方式下的证券侵权救济 | 第42-46页 |
(一) 典型案件的诉讼方式 | 第42-43页 |
(二) 传统诉讼救济的不足 | 第43-45页 |
(三) 诉讼方式的关键作用 | 第45-46页 |
二、证券侵权救济的特点分析 | 第46-51页 |
(一) 证券侵权的特殊性 | 第46-48页 |
(二) 传统方式的不适应 | 第48-50页 |
(三) 证券市场的复杂性 | 第50-51页 |
三、证券侵权救济的诉讼方式创新 | 第51-58页 |
(一) 有效救济投资者的需要 | 第51-53页 |
(二) 实现证券法理念的要求 | 第53-55页 |
(三) 诉讼方式创新中的难点 | 第55-58页 |
第三章 证券侵权救济的群体诉讼方式比较 | 第58-74页 |
一、群体诉讼制度概述 | 第58-64页 |
(一) 群体诉讼的概念 | 第58-59页 |
(二) 群体诉讼的特征 | 第59-60页 |
(三) 群体诉讼的目的 | 第60-64页 |
二、美国的集团诉讼模式 | 第64-67页 |
(一) 美国集团诉讼制度概述 | 第64-65页 |
(二) 美国的证券集团诉讼及其争议 | 第65-66页 |
(三) 我国学者对美国集团诉讼的评价 | 第66-67页 |
三、群体诉讼的其它模式 | 第67-74页 |
(一) 瑞典的群体诉讼 | 第67-69页 |
(二) 德国的投资者示范诉讼 | 第69-71页 |
(三) 英国的代表人诉讼 | 第71-72页 |
(四) 台湾地区证券团体诉讼 | 第72-74页 |
第四章 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是我国证券侵权救济的合理方式 | 第74-91页 |
一、我国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观点述评 | 第74-79页 |
(一)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74-75页 |
(二)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不同评价 | 第75-77页 |
(三) 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未予适用的原因 | 第77-79页 |
二、我国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制度价值 | 第79-84页 |
(一) 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与共同诉讼的区别 | 第79-80页 |
(二) 能够满足投资者损害整体救济的实际需要 | 第80-82页 |
(三) 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规则的冲突及化解 | 第82-84页 |
三、证券法制本土化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84-91页 |
(一) 群体诉讼模式的本土化是普遍现象 | 第84-86页 |
(二) 证券法制本土化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 第86-88页 |
(三) 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方式的合理性 | 第88-91页 |
第五章 证券侵权救济的群体诉讼制度构建 | 第91-121页 |
一、确认程序的建立与前置程序的取消 | 第91-100页 |
(一) 域外国家关于群体诉讼提起的确认程序 | 第91-93页 |
(二) 确认程序构建的法理依据与积极意义 | 第93-96页 |
(三) 我国未规定确认程序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 第96-98页 |
(四) 证券侵权诉讼的前置程序规定有违法理 | 第98页 |
(五) 我国证券群体诉讼确认程序的应有内容 | 第98-100页 |
二、代表人规则的重构与被代表人权利的保障 | 第100-110页 |
(一) 域外的代表人规则与法院监督规定概述 | 第101-102页 |
(二) 我国的代表人权限不足与监督缺位并存 | 第102-106页 |
(三) 扩大我国的代表人权限并加强法院监督 | 第106-109页 |
(四) 被代表人权利保障与代表人利益的限制 | 第109-110页 |
三、群体成员加入方式的选择——论我国不宜借鉴“选择退出”规则 | 第110-121页 |
(一) 美国集团诉讼的“选择退出”规则 | 第111-112页 |
(二) “选择退出”规则的作用及其影响 | 第112-114页 |
(三) “选择退出”规则的运行机理分析 | 第114-116页 |
(四) “选择退出”规则与集团诉讼目的 | 第116-117页 |
(五) “选择加入”方式对我国的合理性 | 第117-121页 |
结语 | 第121-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