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1.3 博士期间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信息中心网络缓存性能优化机制研究现状 | 第25-41页 |
2.1 信息中心网络体系架构 | 第25-32页 |
2.1.1 信息中心网络内容的命名 | 第25-27页 |
2.1.2 信息中心网络路由与转发 | 第27-29页 |
2.1.3 信息中心网络内容的缓存 | 第29-31页 |
2.1.4 信息中心网络移动性支持 | 第31页 |
2.1.5 信息中心网络节点安全性 | 第31-32页 |
2.2 缓存性能优化研究现状 | 第32-40页 |
2.2.1 缓存网络性能近似方法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2.2.2 边缘缓存邻近节点选择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2.2.3 移动性支持的缓存路由优化机制研究现状 | 第36-38页 |
2.2.4 缓存节点污染感知的性能优化策略研究现状 | 第38-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信息中心网络缓存性能近似模型 | 第41-64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流量模式 | 第42-43页 |
3.3 Melazzi近似模型 | 第43-44页 |
3.4 面向级联拓扑的缓存性能近似模型 | 第44-52页 |
3.4.1 基于LCE的缓存级联 | 第45-46页 |
3.4.2 基于LCP的缓存级联 | 第46-50页 |
3.4.3 基于LCD的缓存级联 | 第50-52页 |
3.5 面向Mesh拓扑的缓存性能近似模型 | 第52-56页 |
3.5.1 基于LCE的Mesh缓存 | 第53-54页 |
3.5.2 基于LCP的Mesh缓存 | 第54-55页 |
3.5.3 基于LCD的Mesh缓存 | 第55-56页 |
3.6 复杂度分析 | 第56-57页 |
3.7 实验分析 | 第57-63页 |
3.7.1 实验环境 | 第57-58页 |
3.7.2 实验结果 | 第58-6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信息中心网络边缘缓存邻近节点选择优化算法 | 第64-92页 |
4.1 引言 | 第64-67页 |
4.2 主动式缓存邻近节点选择算法CMLP | 第67-80页 |
4.2.1 扁平缓存结构下邻近节点的选择 | 第67-72页 |
4.2.2 2层级缓存结构下邻近节点选择 | 第72-75页 |
4.2.3 多层级缓存结构下邻近节点选择 | 第75-79页 |
4.2.4 CMLP的扩展 | 第79-80页 |
4.3 CMLP在NDN和PURSUIT的实现 | 第80-82页 |
4.4 实验分析 | 第82-91页 |
4.4.1 性能指标 | 第83页 |
4.4.2 数值分析 | 第83-86页 |
4.4.3 仿真分析 | 第86-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信息中心网络移动性支持的缓存路由优化机制 | 第92-104页 |
5.1 引言 | 第92-94页 |
5.2 缓存路由优化机制NDN-MS | 第94-97页 |
5.2.1 设计原则 | 第94页 |
5.2.2 包格式设计 | 第94-95页 |
5.2.3 表结构设计 | 第95页 |
5.2.4 转发引擎设计 | 第95-97页 |
5.3 场景分析 | 第97-101页 |
5.4 实验分析 | 第101-103页 |
5.4.1 实验环境 | 第101页 |
5.4.2 性能指标 | 第101-102页 |
5.4.3 实验结果 | 第102-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信息中心网络缓存污染检测模型及其优化策略 | 第104-122页 |
6.1 引言 | 第104-105页 |
6.2 在线序列极限学习机OS-ELM | 第105-108页 |
6.3 基于OS-ELM的缓存污染检测模型 | 第108-112页 |
6.3.1 模型特征选择 | 第108-109页 |
6.3.2 模型参数确定 | 第109-112页 |
6.4 基于环形缓冲区的缓存污染优化策略 | 第112-116页 |
6.4.1 污染攻击行为分析 | 第112-114页 |
6.4.2 策略原则及其设计 | 第114-116页 |
6.5 实验分析 | 第116-121页 |
6.5.1 实验环境 | 第116-117页 |
6.5.2 性能指标 | 第117-118页 |
6.5.3 实验结果 | 第118-12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22-125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22-124页 |
7.2 未来的研究工作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