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一、国外关于公众参与立法的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二、国内关于公众参与立法的研究综述 | 第9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二章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基本理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内涵 | 第11-14页 |
一、地方立法的内涵 | 第11-12页 |
二、公众参与的内涵 | 第12-13页 |
三、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内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理论和制度依据 | 第14-17页 |
一、理论依据——参与式民主理论 | 第14-16页 |
二、法律和政策依据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义 | 第17-19页 |
一、弥补代议制民主的不足 | 第17页 |
二、增强地方立法的合法性 | 第17-18页 |
三、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实践——以江苏省制定地方性法规为例 | 第19-29页 |
第一节 公众参与制定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的基本情况 | 第19-23页 |
一、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二、公众参与制定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的情况 | 第20-21页 |
三、公众参与制定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的主要形式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公众参与制定江苏省地方性法规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一、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总体不高 | 第23-24页 |
二、公众难以有效参与地方立法准备阶段 | 第24页 |
三、公众利益诉求表达不充分 | 第24-25页 |
四、公众参与得不到有效反馈 | 第25页 |
第三节 公众参与制定江苏省地方性法规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一、公众参与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意识不强 | 第25-26页 |
二、公众参与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制度不完善 | 第26-27页 |
三、公众参与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能力不足 | 第27-28页 |
四、其他原因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立法的相关经验 | 第29-35页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立法的总体情况 | 第29页 |
第二节 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立法的主要形式 | 第29-32页 |
一、复决 | 第29-30页 |
二、立法听证会 | 第30-31页 |
三、创制 | 第31页 |
四、利益集团院外活动 | 第31-32页 |
五、其他方式 | 第32页 |
第三节 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 | 第32-35页 |
一、立法信息公开透明 | 第32-33页 |
二、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丰富且灵活 | 第33页 |
三、注重公众参与立法的便利性 | 第33-34页 |
四、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 第34页 |
五、注重立法机关与公众的互动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推动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实践的具体对策 | 第35-46页 |
第一节 增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 | 第35页 |
一、设置专门机构,加强与公众的联系 | 第35页 |
二、创新宣传的方式,注重宣传的效果 | 第35页 |
第二节 拓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途径 | 第35-38页 |
一、开展民意调查 | 第36页 |
二、发挥基层民主立法联系点的作用 | 第36-37页 |
三、公民旁听地方立法机关会议 | 第37页 |
四、扩大社会组织参与地方立法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完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相关制度 | 第38-43页 |
一、完善地方立法听证制度 | 第38-40页 |
二、完善公众地方立法提案权制度 | 第40-41页 |
三、完善公众意见处理和反馈机制 | 第41-43页 |
第四节 完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配套制度 | 第43-46页 |
一、完善地方立法信息公开制度 | 第43-44页 |
二、完善专家辅助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制度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