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油茶概况 | 第10-11页 |
1.2 植物对氮素形态的响应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植物的氮素营养 | 第11页 |
1.2.2 影响植物利用不同形态氮素的因子 | 第11-12页 |
1.2.3 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素营养的吸收和运输 | 第12页 |
1.2.4 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12-16页 |
1.2.5 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6 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7页 |
1.2.7 不同氮素形态与氮素损失的关系 | 第17-18页 |
1.2.8 不同氮素形态与逆境的关系 | 第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0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0-21页 |
2.4 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21-24页 |
2.4.1 苗木生长指标测定 | 第21页 |
2.4.2 叶片中全氮测定 | 第21页 |
2.4.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21-24页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59页 |
3.1 氮素形态对不同油茶品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5-33页 |
3.1.1 幼苗高增长 | 第25-27页 |
3.1.2 幼苗地径增长 | 第27-29页 |
3.1.3 幼苗生物量积累 | 第29-33页 |
3.2 氮素形态对不同油茶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3-50页 |
3.2.1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 第33-41页 |
3.2.2 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 | 第41-43页 |
3.2.3 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43-45页 |
3.2.4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45-47页 |
3.2.5 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第47-50页 |
3.3 氮素形态对不同油茶品种氮代谢特性的影响 | 第50-59页 |
3.3.1 叶片中NR活性 | 第50-52页 |
3.3.2 叶片中GS活性 | 第52-54页 |
3.3.3 叶片中GOGAT活性 | 第54-56页 |
3.3.4 叶片中全氮含量 | 第56-59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9-66页 |
4.1 结论 | 第59-61页 |
4.1.1 氮素形态对不同油茶品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9页 |
4.1.2 氮素形态对不同油茶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9-60页 |
4.1.3 氮素形态对油茶幼苗氮代谢特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 讨论 | 第61-66页 |
4.2.1 不同油茶品种个体生长对氮素形态的响应 | 第61页 |
4.2.2 不同油茶品种生理特性对氮素形态的响应 | 第61-63页 |
4.2.3 不同油茶品种氮代谢特性对氮素形态的响应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