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2 研究重难点 | 第12-13页 |
1.2.3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1 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 第16-17页 |
2.1.1 在区域社会经济上的研究 | 第16页 |
2.1.2 在旅游空间格局上的研究 | 第16页 |
2.1.3 在区域旅游产业上的研究 | 第16-17页 |
2.1.4 在融合发展上的研究 | 第17页 |
2.2 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3.1 相关概念 | 第19页 |
3.1.1 旅游地与区域 | 第19页 |
3.1.2 旅游地生态关系与区域旅游生态关系 | 第19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3.2.1 生态学的种群间关系理论 | 第19-20页 |
3.2.2 旅游生态位理论 | 第20页 |
3.2.3 旅游地生态关系理论 | 第20-21页 |
3.2.4 区域旅游生态关系理论 | 第21页 |
3.2.5 基础理论的相关性 | 第21-23页 |
4 贵州省高速铁路概况及对旅游业发展分析 | 第23-29页 |
4.1 贵州省高速铁路概况 | 第23-24页 |
4.2 贵广高铁概况 | 第24-27页 |
4.3 对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ASEB分析 | 第27-29页 |
5 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判断模型构建 | 第29-37页 |
5.1 判断依据 | 第29页 |
5.2 判断依据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5页 |
5.2.1 判断依据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5.2.2 指标体系构建说明 | 第30-31页 |
5.2.3 指标权重计算说明 | 第31-32页 |
5.2.4 指标评价标准及赋值 | 第32-35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35-37页 |
5.3.1 模糊隶属度模型 | 第35-36页 |
5.3.2 综合值N(t)演算 | 第36页 |
5.3.3 系统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6 贵广高铁对贵州省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影响分析 | 第37-69页 |
6.1 数据分析与整理 | 第37-55页 |
6.1.1 研究样本确定 | 第37-39页 |
6.1.2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6.1.3 指标计算 | 第39-52页 |
6.1.4 原始数据 | 第52-55页 |
6.2 贵广高铁开通前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分析 | 第55-61页 |
6.2.1 模糊隶属度数据处理 | 第55页 |
6.2.2 综合值N(t)演算 | 第55-56页 |
6.2.3 聚类分析 | 第56-60页 |
6.2.4 区域旅游生态关系 | 第60-61页 |
6.3 贵广高铁开通后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分析 | 第61-66页 |
6.3.1 模糊隶属度数据处理 | 第61-62页 |
6.3.2 综合值N(t)演算 | 第62页 |
6.3.3 聚类分析 | 第62-65页 |
6.3.4 区域旅游生态关系 | 第65-66页 |
6.4 贵广高铁开通前后贵州省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对比分析 | 第66-69页 |
6.4.1 评价指标体系方面 | 第66-67页 |
6.4.2 区域旅游生态关系转化方面 | 第67-69页 |
7 总结与不足 | 第69-71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69-70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70-71页 |
8 高铁时代背景下贵州省旅游地发展建议 | 第71-73页 |
8.1 加强贵州旅游业内部软实力建设 | 第71页 |
8.1.1 改善旅游地生态关系,走互利共生战略 | 第71页 |
8.1.2 建立广东游客集散中心,强化专项服务 | 第71页 |
8.1.3 强化旅游产品营销战略 | 第71页 |
8.2 贵州旅游业外部合作力建设 | 第71-73页 |
8.2.1 加强高铁沿线公共设施与服务战略 | 第71-72页 |
8.2.2 完善旅游信息网络战略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