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岩山地淡竹(Phyllostanchys glauca)表型可塑性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喀斯特生境植物研究 | 第9-11页 |
| 1.1.1 喀斯特生境特点 | 第9页 |
| 1.1.2 喀斯特生境植物适应性研究 | 第9-11页 |
| 1.2 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材料 | 第12页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石灰岩山地淡竹形态可塑性 | 第14-23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14页 |
| 2.1.2 样地设置 | 第14-15页 |
| 2.1.3 调查测定内容 | 第15-16页 |
| 2.1.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15页 |
| 2.1.3.2 形态指标测定 | 第15页 |
| 2.1.3.3 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 第15页 |
| 2.1.3.4 数据处理 | 第15-16页 |
| 2.2 研究结果 | 第16-20页 |
| 2.2.1 淡竹地上部构件形态可塑性 | 第16-17页 |
| 2.2.2 淡竹鞭形态可塑性 | 第17页 |
| 2.2.3 淡竹根系形态可塑性 | 第17-20页 |
| 2.3 讨论 | 第20-22页 |
| 2.3.1 淡竹地上部及鞭形态可塑性 | 第20-21页 |
| 2.3.2 淡竹根形态可塑性 | 第21-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石灰岩山地淡竹生物量分配可塑性 | 第23-30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23页 |
| 3.1.2 样地设置 | 第23页 |
| 3.1.3 密度调查 | 第23页 |
| 3.1.4 生物量指标测定 | 第23-24页 |
| 3.1.5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 3.2 研究结果 | 第24-28页 |
| 3.2.1 淡竹分株生物量可塑性 | 第24-25页 |
| 3.2.2 淡竹构件生物量可塑性 | 第25-26页 |
| 3.2.3 淡竹构件生物量分配可塑性 | 第26-28页 |
| 3.3 讨论 | 第28-29页 |
| 3.3.1 淡竹分株生物量可塑性 | 第28页 |
| 3.3.2 淡竹生物量分配可塑性 | 第28-2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4 石灰岩山地淡竹解剖结构可塑性 | 第30-42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4.1.1 研究区概况 | 第30页 |
| 4.1.2 样地设置 | 第30-31页 |
| 4.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1页 |
| 4.1.4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 4.2 研究结果 | 第31-39页 |
| 4.2.1 淡竹叶解剖结构可塑性 | 第31-35页 |
| 4.2.2 淡竹根解剖结构可塑性 | 第35-39页 |
| 4.3 讨论 | 第39-41页 |
| 4.3.1 叶解剖结构可塑性 | 第39-40页 |
| 4.3.2 根解剖结构可塑性 | 第40-4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2-44页 |
| 5.1 总结 | 第42页 |
| 5.2 展望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