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迫切性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3.1 钻井液漏失机理 | 第15-18页 |
1.3.2 堵漏材料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3-26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26-27页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6页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2章 矿渣微观结构及浆体流变性调节研究 | 第27-4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7-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4 矿渣的组分及结构分析 | 第30-41页 |
2.4.1 矿渣的组分分析 | 第30-31页 |
2.4.2 矿渣的结构分析 | 第31-41页 |
2.5 悬浮剂对流变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2.5.1 膨润土浆体的流变性 | 第41-42页 |
2.5.2 GYW301流变性及对膨润土浆的影响 | 第42-44页 |
2.6 激发剂及固相含量对基浆流变性的影响 | 第44-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碱激发矿渣水化机理分析 | 第48-77页 |
3.1 NaOH激发矿渣水化机理 | 第48-58页 |
3.1.1 NaOH激发矿渣强度发展分析 | 第49-50页 |
3.1.2 NaOH激发矿渣水化热分析 | 第50-51页 |
3.1.3 NaOH激发矿渣NMR分析 | 第51-52页 |
3.1.4 NaOH激发矿渣XPS分析 | 第52-54页 |
3.1.5 NaOH激发矿渣HRTEM分析 | 第54-58页 |
3.2 Na_2CO_3激发矿渣水化机理 | 第58-63页 |
3.2.1 Na_2CO_3激发矿渣强度发展分析 | 第58页 |
3.2.2 Na_2CO_3激发矿渣水化热分析 | 第58-59页 |
3.2.3 Na_2CO_3激发矿渣NMR分析 | 第59-61页 |
3.2.4 Na_2CO_3激发矿渣XPS分析 | 第61-62页 |
3.2.5 Na_2CO_3激发矿渣HRTEM分析 | 第62-63页 |
3.3 Na_2CO_3·9H_2O激发矿渣水化机理 | 第63-70页 |
3.3.1 Na_2SiO_3·9H_2O激发矿渣强度发展分析 | 第64-65页 |
3.3.2 Na_2SiO_3·9H_2O激发矿渣水化热分析 | 第65-66页 |
3.3.3 Na_2SiO_3·9H_2O激发矿渣NMR分析 | 第66-67页 |
3.3.4 Na_2SiO_3·9H_2O激发矿渣XPS分析 | 第67-69页 |
3.3.5 Na_2SiO_3·9H_2O激发矿渣HRTEM分析 | 第69-70页 |
3.4 温度对碱激发矿渣水化产物结构的影响 | 第70-75页 |
3.4.1 NaOH在90℃激发矿渣NMR分析 | 第71-72页 |
3.4.2 NaOH在90℃激发矿渣XPS分析 | 第72-73页 |
3.4.3 Na_2SiO_3·9H_2O在90℃激发矿渣NMR分析 | 第73-74页 |
3.4.4 Na_2SiO_3·9H_2O在90℃激发矿渣XPS分析 | 第74-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碱复配激发矿渣水化机理分析 | 第77-94页 |
4.1 两种碱复配激发矿渣对水化性能影响 | 第77-83页 |
4.1.1 NaOH和Na_2SiO_3·9H_2O复配激发矿渣性能 | 第77-79页 |
4.1.2 NaOH和Na_2CO_3复配激发矿渣水化机理 | 第79-81页 |
4.1.3 Na_2CO_3和Na_2SiO_3·9H_2O复配激发矿渣水化机理 | 第81-83页 |
4.2 三种碱复配激发矿渣水化机理分析 | 第83-93页 |
4.2.1 三种碱复配激发矿渣强度发展分析 | 第84-85页 |
4.2.2 三种碱复配激发矿渣水化热分析 | 第85-87页 |
4.2.3 三种碱复配激发矿渣NMR分析 | 第87-88页 |
4.2.4 三种碱复配激发矿渣XPS分析 | 第88-90页 |
4.2.5 三种碱复配激发矿渣HRTEM分析 | 第90-9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碱激发矿渣固化体开裂微观机理分析 | 第94-111页 |
5.1 固化体组分对开裂影响分析 | 第94-102页 |
5.1.1 NaOH激发矿渣易开裂组分检测分析 | 第94-97页 |
5.1.2 Na_2CO_3激发矿渣易开裂组分检测分析 | 第97-100页 |
5.1.3 Na_2SiO_3·9H_2O激发矿渣易开裂组分检测分析 | 第100-102页 |
5.2 水化热对固化体开裂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5.2.1 NaOH激发矿渣水化热测试分析 | 第102-103页 |
5.2.2 Na_2CO_3激发矿渣水化热测试分析 | 第103-104页 |
5.2.3 Na_2SiO_3·9H_2O激发矿渣水化热分析 | 第104-105页 |
5.2.4 水化热对固化体开裂性能影响原因分析 | 第105-106页 |
5.3 固化体结构微CT测试分析开裂原因 | 第106-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6章 不同密度堵漏液强度发展规律研究 | 第111-141页 |
6.1 密度1.30g/cm~3堵漏液强度发展及水化热测试分析 | 第111-126页 |
6.1.1 一种碱激发矿渣对强度发展及水化热的影响 | 第111-117页 |
6.1.2 两种碱复配激发矿渣对强度发展及水化热影响 | 第117-123页 |
6.1.3 三种碱复配激发矿渣对强度发展及水化热影响 | 第123-126页 |
6.2 密度1.70g/cm~3和1.80g/cm~3堵漏液抗压强度发展 | 第126-140页 |
6.2.1 一种碱激发矿渣强度发展分析 | 第127-132页 |
6.2.2 两种碱复配激发矿渣强度发展分析 | 第132-138页 |
6.2.3 三种碱复配激发矿渣强度发展分析 | 第138-14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7章 堵漏液稠化时间调节及现场应用 | 第141-158页 |
7.1 不同密度堵漏液稠化时间调节 | 第141-149页 |
7.1.1 密度1.30g/cm~3堵漏液稠化时间测试 | 第141-144页 |
7.1.2 密度1.50g/cm~3堵漏液稠化时间测试 | 第144-146页 |
7.1.3 密度1.70g/cm~3堵漏液稠化时间测试 | 第146-147页 |
7.1.4 密度1.80g/cm~3堵漏液稠化时间测试 | 第147-149页 |
7.2 堵漏液现场试验 | 第149-157页 |
7.2.1 MX001-X井承压堵漏现场试验 | 第150-154页 |
7.2.2 YX井承压堵漏现场试验 | 第154-15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58-160页 |
8.1 结论 | 第158页 |
8.2 展望 | 第15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