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内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5页 |
第2章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的相关知识 | 第15-21页 |
2.1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的含义 | 第15页 |
2.2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的基本构成 | 第15-17页 |
2.2.1 传感器技术对地下站内进行监测 | 第16页 |
2.2.2 数据采集汇总技术对各种传感器进行采集并汇总 | 第16页 |
2.2.3 网络通信技术 | 第16-17页 |
2.2.4 监测中心主机系统软件的开发 | 第17页 |
2.2.5 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对告警消息的远程发送 | 第17页 |
2.3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的实现技术 | 第17-18页 |
2.3.1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7页 |
2.3.2 监测点及设备 | 第17页 |
2.3.3 监测方式及设备 | 第17页 |
2.3.4 通信方式及设备 | 第17-18页 |
2.3.5 监测系统及软件功能 | 第18页 |
2.4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的作用 | 第18-19页 |
2.4.1 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 第18页 |
2.4.2 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 第18-19页 |
2.4.3 提高设备寿命减少大修成本 | 第19页 |
2.4.4 实现实时监测提高管理效率 | 第19页 |
2.4.5 大数据效应开发潜能无限 | 第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3章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 | 第21-39页 |
3.1 配电室智能监测建设工程需求分析 | 第21-22页 |
3.1.1 配电室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页 |
3.1.2 开展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3.2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设计 | 第22-38页 |
3.2.1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 第22-24页 |
3.2.2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 第24-25页 |
3.2.3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具体实施方案 | 第25-30页 |
3.2.4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原则 | 第30-31页 |
3.2.5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 第31-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通信系统设计 | 第39-51页 |
4.1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通信系统原理 | 第39-41页 |
4.2 通信方式的要求 | 第41页 |
4.3 通信方式的对比 | 第41-44页 |
4.3.1 有线通信方式 | 第41-44页 |
4.3.2 无线通信方式 | 第44页 |
4.4 通信方式的选择 | 第44-46页 |
4.5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通信方式的设计 | 第46-50页 |
4.5.1 光纤通信方式 | 第46-48页 |
4.5.2 无线公网移动数据通信 | 第48-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建设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51-60页 |
5.1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总体情况介绍 | 第51-52页 |
5.2 数据采集及上传 | 第52-54页 |
5.2.1 日常监测数据采集 | 第52页 |
5.2.2 报警监测数据采集 | 第52-54页 |
5.3 监测数据接收 | 第54-55页 |
5.4 数据实时展示 | 第55-58页 |
5.5 告警管理 | 第58-59页 |
5.5.1 告警通知 | 第58页 |
5.5.2 告警查询 | 第58页 |
5.5.3 告警处理 | 第58页 |
5.5.4 统计分析 | 第58页 |
5.5.5 系统管理 | 第58-59页 |
5.6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投运后的效益分析 | 第59页 |
5.7 配电室智能监测系统建设中的问题 | 第5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