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核反应堆工程论文--反应堆安全与控制论文--反应堆安全论文

非能动系统物理过程失效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表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非能动系统物理过程失效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本科研团队的研究基础第17页
    1.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8-20页
第2章 研究方法第20-31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第20-25页
        2.2.1 抽样方法第20-21页
        2.2.2 不确定性传递方法第21-22页
        2.2.3 失效准则及输出参数确定第22页
        2.2.4 失效面的建立方法第22-23页
        2.2.5 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第23-24页
        2.2.6 计算流程第24-25页
    2.3 根本原因分析方法第25-27页
        2.3.1 根本原因分析目的第25页
        2.3.2 失效概率评估途径第25页
        2.3.3 失效准则确定第25-26页
        2.3.4 计算流程第26-27页
    2.4 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第27-28页
        2.4.1 遗传算法第27页
        2.4.2 BP网络第27页
        2.4.3 灵敏度分析方法第27-28页
    2.5 部件失效PSA方法第28-29页
        2.5.1 成功准则第28-29页
        2.5.2 基本假设第29页
        2.5.3 计算流程第29页
    2.6 分析总流程第29-30页
    2.7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研究对象第31-34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系统布置及功能第31-32页
    3.3 系统设计参数第32-33页
    3.4 丧失主给水事故进程第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RELAP建模及结果第34-40页
    4.1 引言第34页
    4.2 Relap5建模第34-35页
    4.3 稳态计算结果第35-37页
        4.3.1 稳态堆芯功率第35页
        4.3.2 稳态堆芯压力第35-36页
        4.3.3 稳态冷热段流量第36页
        4.3.4 稳态冷热段温度第36-37页
    4.4 瞬态计算结果第37-39页
        4.4.1 堆芯功率变化第37-38页
        4.4.2 瞬态冷却剂系统流量变化第38页
        4.4.3 瞬态堆芯进出口温度变化第38-39页
    4.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5章 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计算结果第40-52页
    5.1 引言第40页
    5.2 关键参数选取结果第40-41页
    5.3 抽样结果第41-45页
    5.4 输入参数不确定性传递第45-47页
        5.4.1 输入参数对自然循环流量的影响第45-46页
        5.4.2 输入参数对堆芯出口温度的影响第46页
        5.4.3 输入参数对包壳温度的影响第46-47页
    5.5 失效面的建立及验证第47-49页
        5.5.1 替代模型建立第47-48页
        5.5.2 正态分布检验第48页
        5.5.3 误差分析第48-49页
    5.6 Monte Carlo计算结果第49-50页
        5.6.1 堆芯出口温度失效概率第49-50页
        5.6.2 包壳温度失效概率第50页
    5.7 参数重要度分析第50-51页
    5.8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6章 根本原因分析方法计算结果第52-56页
    6.1 引言第52页
    6.2 关键运行参数类型选取结果第52-53页
    6.3 根本原因分析结果第53-54页
    6.4 失效概率计算结果第54-55页
    6.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7章 系统部件失效计算结果第56-59页
    7.1 引言第56页
    7.2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第56页
    7.3 部件失效故障树建立结果第56-57页
    7.4 部件失效概率计算结果第57-58页
    7.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8章 计算结果对比第59-62页
    8.1 引言第59页
    8.2 物理过程失效结果对比第59页
    8.3 物理过程失效与部件失效结果对比第59-60页
    8.4 参数重要度对比第60-61页
    8.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Ⅰ PIAP_1.0程序参数符号及意义第66-67页
附录Ⅱ PSPE_1.0程序参数符号及意义第67-68页
附录Ⅲ CIPA_1.0程序参数符号及意义第68-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隐蔽水声通信技术研究
下一篇:水下蛙人呼吸声信号特征提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