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9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1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 | 第12页 |
1.2 教练员-运动员依恋 | 第12-13页 |
1.3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维持策略 | 第13页 |
2 理论依据 | 第13-17页 |
2.1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理论模型 | 第13-15页 |
2.2 依恋理论 | 第15-16页 |
2.3 关系维持策略的理论 | 第16-17页 |
3 现状分析 | 第17-39页 |
3.1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现状分析 | 第17-25页 |
3.2 依恋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25-34页 |
3.3 关系维持策略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34-39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39-47页 |
1 文献述评 | 第39-40页 |
1.1 前期研究成果 | 第39页 |
1.2 前期研究的局限性 | 第39-40页 |
2 研究问题 | 第40-44页 |
2.1 教练员-运动员依恋的种类与测量工具 | 第40页 |
2.2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维持行为的结构与测量工具 | 第40-41页 |
2.3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质量的测量 | 第41-42页 |
2.4 运动员依恋、关系维持策略与教练员-运动员关系质量的研究 | 第42-44页 |
3 研究的总体构想 | 第44-4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3.3 研究内容 | 第44-46页 |
4 研究价值 | 第46-47页 |
4.1 理论价值 | 第46页 |
4.2 实践价值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教练员-运动员依恋问卷的检验与修订 | 第47-5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47-48页 |
2.2 测量工具和过程 | 第48-49页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3.1 项目分析 | 第49-50页 |
3.2 探索性分析 | 第50-51页 |
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3.4 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 | 第53页 |
3.5 效标关联效度 | 第53-54页 |
3.6 信度检验 | 第54页 |
4 讨论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维持策略问卷的编制 | 第56-6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6页 |
2 研究步骤与方法 | 第56-63页 |
2.1 项目池的形成 | 第56页 |
2.2 项目评价 | 第56-57页 |
2.3 内容效度(制作专家评审表) | 第57页 |
2.4 研究对象 | 第57页 |
2.5 施测工具 | 第57-58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2.7 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3 讨论 | 第63-64页 |
3.1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维持策略的因素结构 | 第63页 |
3.2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维持策略的信效度 | 第63-64页 |
4 结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影响运动员依恋、关系维持策略和关系质量因素的研究 | 第65-8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6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5-67页 |
2.1 被试 | 第65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65-67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67页 |
3 研究结果 | 第67-78页 |
3.1 不同背景特征运动员对教练员依恋特征的差异分析 | 第67-71页 |
3.2 不同背景特征运动员在关系维持策略知觉上的差异分析 | 第71-74页 |
3.3 不同背景特征运动员感知运动员-教练员关系质量差异分析 | 第74-78页 |
4 讨论 | 第78-82页 |
4.1 运动员对教练员依恋特征 | 第78-80页 |
4.2 运动员关系维持策略特征 | 第80-81页 |
4.3 运动员感知的关系质量 | 第81-82页 |
5 结论 | 第82-83页 |
第六章 运动员依恋影响运动员感知关系质量中介模型的构建 | 第83-10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83页 |
2 研究假设 | 第8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83-8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83-84页 |
3.2 测量工具 | 第84页 |
3.3 统计分析 | 第8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84-98页 |
4.1 运动员依恋风格、关系维持策略和教练员-运动员关系质量的相互关系 | 第84页 |
4.2 不同依恋风格运动员在感知到关系维持策略和关系质量情况分析 | 第84-87页 |
4.3 运动员依恋对关系维持策略的回归分析 | 第87页 |
4.4 关系维持策略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回归分析 | 第87-91页 |
4.5 运动员依恋和关系维持策略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质量的预测作用 | 第91-95页 |
4.6 运动员依恋和关系维持策略影响关系质量的中介效果分析 | 第95-98页 |
5 讨论 | 第98-102页 |
5.1 运动员依恋与关系维持策略上的相关分析 | 第98-99页 |
5.2 运动员依恋与关系质量的相关分析 | 第99-100页 |
5.3 运动员关系维持策略与关系质量的相关分析 | 第100-101页 |
5.4 运动员依恋、关系维持策略与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 | 第101-102页 |
6 结论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2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 | 第104页 |
2.1 主要观点 | 第104页 |
2.2 创新之处 | 第104页 |
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设想 | 第104-106页 |
3.1 研究不足 | 第104-105页 |
3.2 进一步设想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附录 | 第117-135页 |
附录1 教练员-运动员初始关系维持策略条目一览表 | 第117-120页 |
附录2 “教练员-运动员和谐关系维持策略”专家效度检验表 | 第120-124页 |
附录3 中国优秀运动员调查表 | 第124-129页 |
附录4 中国优秀教练员调查表 | 第129-133页 |
附录5 教练员-运动员依恋量表(正式版) | 第133-134页 |
附录6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维持策略(正式版) | 第134-135页 |
学习经历 | 第135页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