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2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国外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2. 国内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五) 概念界定 | 第18-23页 |
1. 价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 第18-19页 |
2. 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9-21页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 | 第21-23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23-40页 |
(一)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第23-27页 |
1. 学生样本的自然构成特点 | 第24-25页 |
2. 学生样本的职务身份特点 | 第25页 |
3. 学生样本的社会关系特点 | 第25-27页 |
(二) 当代小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现状调查 | 第27-32页 |
1. 小学生的知识价值观 | 第27-28页 |
2. 小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 第28-29页 |
3. 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 第29-30页 |
4. 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 第30-31页 |
5. 小学生的生活价值观 | 第31-32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32-40页 |
1. 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第32-33页 |
2. 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情况 | 第33-40页 |
三、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原因分析 | 第40-51页 |
(一) 小学生价值观中的不良倾向 | 第40-42页 |
1. 知识价值观 | 第40页 |
2. 政治价值观 | 第40-41页 |
3. 道德价值观 | 第41页 |
4. 人生价值观 | 第41-42页 |
5. 生活价值观 | 第42页 |
(二) 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42-45页 |
1. 社会舆论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 第43页 |
2. 新旧、中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 第43-44页 |
3. 新媒体的扩张同传统文化的消逝 | 第44-45页 |
(三) 家庭因素 | 第45-48页 |
1. 家庭经济状况不佳 | 第45-46页 |
2. 家长素质参差不齐 | 第46页 |
3.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 第46-48页 |
(四) 学校因素 | 第48-51页 |
1. 未配备专职少先队辅导员 | 第48页 |
2. “品德”课教育功能缺场 | 第48-49页 |
3. 教育方式不当和教育内容不明 | 第49-50页 |
4. 教育实践不足 | 第50-51页 |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教育全过程的理性思考 | 第51-58页 |
(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生自我教育 | 第51-53页 |
1. 明确价值需要 | 第51-52页 |
2. 厘清自我意识 | 第52页 |
3. 加强自我教育 | 第52-53页 |
(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育 | 第53-54页 |
1. 发挥小学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53页 |
2. 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教学的契合点 | 第53页 |
3. 优化课堂教育方法 | 第53-54页 |
(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师教育 | 第54-56页 |
1. 深化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意识 | 第54页 |
2. 强化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 第54-55页 |
3. 发挥教师情感育人功能 | 第55-56页 |
(四)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文化教育 | 第56页 |
1. 以班队活动为抓手,组织实践教育活动 | 第56页 |
2. 以校园环境为土壤,构建优秀校园文化 | 第56页 |
(五)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 第56-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注释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3页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