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栽培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环境资源的影响 | 第12-15页 |
1.2.2 控制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与优势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19-21页 |
2.2 测定内容 | 第21-23页 |
2.2.1 生理指标 | 第22页 |
2.2.2 物质指标 | 第22页 |
2.2.3 形态指标 | 第22-23页 |
2.2.4 产量与产量性状 | 第23页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3.1 指标在模式间的比较 | 第23页 |
2.3.2 曲线拟合与系统分析 | 第23页 |
2.3.3 根系、分蘖与叶位 | 第23-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57页 |
3.1 小麦叶片光合指标 | 第25-29页 |
3.1.1 叶片叶绿素含量 | 第25-27页 |
3.1.2 叶片叶绿荧光值 | 第27-29页 |
3.2 栽培模式对小麦个体物质同化的影响 | 第29-39页 |
3.2.1 小麦植株个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 | 第29-32页 |
3.2.2 小麦植株地上部含水量 | 第32-33页 |
3.2.3 小麦植株地上部个体全氮含量 | 第33-36页 |
3.2.4 小麦植株个体地上部干物重、含水量和全氮含量的曲线拟合 | 第36-39页 |
3.3 小麦个体干物质积累量对含水量和全氮含量的响应 | 第39-42页 |
3.4 栽培模式对小麦植株形态的影响 | 第42-51页 |
3.4.1 根系 | 第42-48页 |
3.4.2 分蘖 | 第48-51页 |
3.4.3 叶位 | 第51页 |
3.5 穗部性状与产量 | 第51-57页 |
3.5.1 穗部干物质积累 | 第51-55页 |
3.5.2 产量与产量性状 | 第55-57页 |
4 讨论 | 第57-63页 |
4.1 冬小麦生长与低温环境 | 第57页 |
4.2 小麦生长对环境与资源的利用 | 第57-59页 |
4.3 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形成 | 第59-60页 |
4.4 控制论在小麦生理状态研究的应用 | 第60-63页 |
5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