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0.1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0.2 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4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平遥漆器的历史溯源与发展 | 第16-27页 |
1.1 中国漆器的历史追溯 | 第16-22页 |
1.2 平遥推光漆器的历史及发展条件 | 第22-27页 |
1.2.1 平遥推光漆器的历史脉络 | 第22-24页 |
1.2.2 平遥漆器的发展条件 | 第24-27页 |
1.2.2.1 地理环境 | 第24-25页 |
1.2.2.2 人文环境 | 第25-26页 |
1.2.2.3 晋商文化 | 第26-27页 |
二、平遥漆器的制作技艺及其传承主体 | 第27-38页 |
2.1 平遥漆器的制作原材料 | 第27-29页 |
2.1.1 天然漆 | 第27-28页 |
2.1.2 改性漆 | 第28页 |
2.1.3 溶剂与稀释液 | 第28页 |
2.1.4 其他材料 | 第28-29页 |
2.2 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流程 | 第29-33页 |
2.2.1 炼制大漆 | 第29-30页 |
2.2.2 木胎“披麻挂灰” | 第30页 |
2.2.3 髹漆工艺 | 第30-31页 |
2.2.4 炼制色漆 | 第31页 |
2.2.5 纹饰绘制 | 第31-32页 |
2.2.6 推光工艺 | 第32-33页 |
2.3 平遥推光漆器的传承 | 第33-38页 |
2.3.1 平遥推光漆器的传承人及传承特点 | 第33-34页 |
2.3.2 平遥推光漆器现阶段的主要传承方式 | 第34-35页 |
2.3.3 田野调查——探访平遥推光漆器传承人--贾兴林 | 第35-38页 |
三、平遥推光漆器在现代语境中的探索 | 第38-54页 |
3.1 平遥推光漆器的衰微 | 第38-43页 |
3.1.1 传承后继乏人 | 第38-39页 |
3.1.2 缺乏创新设计 | 第39-40页 |
3.1.3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 第40-42页 |
3.1.4 远离日常生活 | 第42-43页 |
3.1.5 认识发生偏移 | 第43页 |
3.2 平遥推光漆器的“蜕变”与“再生” | 第43-46页 |
3.2.1 平遥推光漆器蜕变的必然性 | 第43-44页 |
3.2.2 平遥推光漆器在时代融合中再生 | 第44-46页 |
3.2.2.1 形式上的融合再生 | 第45页 |
3.2.2.2 创作思维上的融合再生 | 第45页 |
3.2.2.3 媒材上的融合再生 | 第45-46页 |
3.3 借鉴日本漆器艺术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46-52页 |
3.3.1 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 第46-47页 |
3.3.2 紧密联系生活 | 第47页 |
3.3.3 良好的社会认可度 | 第47-48页 |
3.3.4 高超的工艺水平 | 第48页 |
3.3.5 与世界接轨的设计 | 第48-51页 |
3.3.6 政府支持与教育投入 | 第51-52页 |
3.4 现代平遥漆器前景展望 | 第52-54页 |
四、平遥推光漆器多元化发展的创新要素 | 第54-66页 |
4.1 天然大漆与现代化学漆互补 | 第54-56页 |
4.1.1 “天然漆主导论”和“泛漆论” | 第54-55页 |
4.1.2 平遥现代漆艺媒材使用的变化 | 第55-56页 |
4.1.2.1 漆艺创作群体的多元化 | 第55-56页 |
4.1.2.2 市场因素影响媒材选择 | 第56页 |
4.1.2.3 文化因素引导媒材使用 | 第56页 |
4.2 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互补 | 第56-58页 |
4.3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互补 | 第58-59页 |
4.3.1 提升实用价值 | 第58页 |
4.3.2 强化品牌效应 | 第58-59页 |
4.3.3 加大营销力度 | 第59页 |
4.4 平遥推光漆器在不同艺术中的延伸 | 第59-66页 |
4.4.1 漆器在不同表现形式中的延伸 | 第59-63页 |
4.4.1.1 漆画 | 第59-60页 |
4.4.1.2 漆壁画 | 第60-61页 |
4.4.1.3 漆雕塑 | 第61-63页 |
4.4.2 漆器在现代家具、首饰中的延伸 | 第63-64页 |
4.4.3 漆器在环境艺术中的延伸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1:平遥推光漆器制作工具一览表 | 第69-71页 |
附录2:平遥推光漆器漆饰工艺技法一览表 | 第71-73页 |
附录3:中国古今漆器代表作品 | 第73-75页 |
附录4:日本古今漆器代表作品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