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7页 |
1.1 植物光合作用 | 第12-13页 |
1.1.1 植物光合作用原理 | 第12-13页 |
1.2 转光剂 | 第13-18页 |
1.2.1 转光剂定义及应用背景 | 第13-14页 |
1.2.2 转光剂的分类及现状 | 第14-18页 |
1.3 类石墨烯碳化氮 | 第18-21页 |
1.3.1 类石墨烯碳化氮 | 第18-19页 |
1.3.2 类石墨烯碳化氮的制备及改性 | 第19-21页 |
1.4 碳点 | 第21-22页 |
1.4.1 碳点简介 | 第21-22页 |
1.4.2 碳点特性 | 第22页 |
1.5 类水滑石及球磨法 | 第22-25页 |
1.5.1 类水滑石简介 | 第22-23页 |
1.5.2 类水滑石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3 球磨法简介 | 第24-25页 |
1.5.4 球磨法的特点和作用机理 | 第25页 |
1.6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仪器与实际 | 第27-29页 |
2.1.1 试剂 | 第27-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2.2.1 类石墨烯碳化氮负载稀土配合物转光材料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2 稀土配合物负载碳点类复合转光材料的制备 | 第30-32页 |
2.2.3 球磨法合成类水滑石及稀土配合物插层类水滑石复合转光材料的制备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1页 |
3.1 类石墨烯碳化氮负载稀土配合物复合转光材料的制备 | 第33-41页 |
3.1.1 TEM表征 | 第33-34页 |
3.1.2 XRD表征 | 第34-35页 |
3.1.3 红外和XPS图谱表征 | 第35-37页 |
3.1.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7-38页 |
3.1.5 荧光光谱 | 第38-40页 |
3.1.6 热重分析 | 第40-41页 |
3.2 稀土配合物负载碳点复合转光材料的制备 | 第41-46页 |
3.2.1 SEM表征 | 第41-42页 |
3.2.2 XRD谱图 | 第42-43页 |
3.2.3 XPS和红外谱图表征 | 第43-44页 |
3.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4-45页 |
3.2.5 荧光光谱 | 第45-46页 |
3.3 球磨法合成类水滑石及稀土配合物插层类水滑石复合转光材料 | 第46-51页 |
3.3.1 SEM表征 | 第46页 |
3.3.2 XRD表征 | 第46-47页 |
3.3.3 热重谱图及分析 | 第47-48页 |
3.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8-49页 |
3.3.5 红外光谱 | 第49-50页 |
3.3.6 荧光光谱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4.1 类石墨烯碳化氮负载稀土配合物复合转光材料的制备 | 第51-52页 |
4.2 稀土配合物负载碳点复合转光材料的制备 | 第52页 |
4.3 球磨法合成类水滑石及稀土配合物插层类水滑石复合转光材料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5.1 类石墨烯碳化氮负载稀土配合物复合转光材料的合成 | 第53页 |
5.2 稀土配合物负载碳点复合转光材料的制备 | 第53页 |
5.3 球磨法合成类水滑石及稀土配合物插层类水滑石复合转光材料 | 第53-54页 |
6 创新之处 | 第54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8 致谢 | 第63-64页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