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社会论文

孔子社会治理伦理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第12-17页
        1.2.2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第17-18页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8-19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3页
        1.4.1 社会与伦理第20-21页
        1.4.2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第21-22页
        1.4.3 社会治理伦理第22-23页
2 孔子社会治理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第23-38页
    2.1 孔子及春秋时代的社会特征第23-25页
        2.1.1 孔子其人第23页
        2.1.2 春秋时代的社会特征第23-25页
    2.2 孔子社会治理伦理思想的历史动因及现实基础第25-38页
        2.2.1 孔子对商周社会治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25-29页
        2.2.2 商周社会组织变迁对孔子社会治理伦理思想的影响第29-34页
        2.2.3 春秋社会状况对孔子社会治理伦理思想的影响第34-38页
3 孔子社会治理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第38-49页
    3.1 仁——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观第38-40页
        3.1.1“仁”的内涵第38-39页
        3.1.2“仁”在社会治理中的实现途径第39-40页
        3.1.3“仁”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第40页
    3.2 和——社会治理伦理的价值目标第40-42页
        3.2.1“和”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第41-42页
        3.2.2“和”的意义第42页
    3.3 正名——确立社会治理主体的职责第42-44页
        3.3.1 正名思想提出的现实原因第42-43页
        3.3.2 正名的内涵第43页
        3.3.3 正名的宗旨在于确立社会治理主体的职责第43-44页
    3.4 礼——社会治理的具体方式第44-45页
        3.4.1 礼的内涵第44-45页
        3.4.2 礼的社会治理功能第45页
    3.5 先义后利——解决社会矛盾的路径选择第45-47页
        3.5.1“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第46页
        3.5.2 解决社会矛盾要先义后利第46-47页
    3.6 教化——协调社会关系的基本手段第47-49页
        3.6.1 教化的基本内容第47-48页
        3.6.2 教化凝聚社会共识第48-49页
4 孔子社会治理伦理思想的特质第49-53页
    4.1 价值共识与礼制规范统一第49-51页
        4.1.1 注重达成社会价值共识第49-50页
        4.1.2 社会治理注重礼制规范第50-51页
    4.2 目的与手段统一第51-53页
        4.2.1 社会治理倡导以和为贵第51-52页
        4.2.2 注重治理主体的名与分第52-53页
5 孔子社会治理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第53-60页
    5.1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治理第53-54页
        5.1.1 孔子以“仁”引导社会治理第53-54页
        5.1.2 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社会治理第54页
    5.2 社会治理注重协调发展第54-55页
        5.2.1 过度强制不符合现代社会治理需要第54-55页
        5.2.2 激发社会内在功能协调社会发展第55页
    5.3 社会治理提倡多元主体参与第55-57页
        5.3.1 社会条件促进多元主体形成第56页
        5.3.2 多元协同,共同实现社会治理第56-57页
    5.4 社会治理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第57-58页
        5.4.1 时代环境要求社会治理创新第57页
        5.4.2 与时俱进,治理与发展协同一致第57-58页
    5.5 社会治理要重视科教兴国第58-60页
        5.5.1 教育奠定社会治理人文基础第58-59页
        5.5.2 科技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第59-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_xO_y及其复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生物模板法制备与性能
下一篇:荀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