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1页 |
1. 释题名 | 第9-10页 |
2. 选题之缘由 | 第10-11页 |
二、《俱舍论》的文本及译本 | 第11-13页 |
1. 梵文本 | 第11页 |
2. 藏文译本 | 第11-12页 |
3. 汉文译本 | 第12页 |
4. 新近译本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 中国历代高僧的注疏 | 第13-15页 |
2. 中国近现代的《俱舍论》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3. 藏传佛教上师的《俱舍论》注疏概要 | 第17-18页 |
4.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8-20页 |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俱舍论》基本概要 | 第22-27页 |
一、《俱舍论》的形成背景 | 第22-23页 |
二、世亲造论之缘起 | 第23-24页 |
三、《俱舍论·分别根品》概要 | 第24-27页 |
第二章 《俱舍论·分别根品》梵、藏、汉颂文对勘及注释 | 第27-190页 |
一、"二十二根"梵、藏、汉颂文对勘及注释 | 第27-71页 |
二、"五位七十五法"梵、藏、汉颂文对勘及注释 | 第71-140页 |
三、"六因四缘"梵、藏、汉颂文对勘及注释 | 第140-176页 |
四、"善、恶、无记"梵、藏、汉颂文对勘及注释 | 第176-190页 |
第三章 藏文、真谛及玄奘译文的翻译特点 | 第190-211页 |
一、数的翻译特点 | 第190-192页 |
1. 双数的翻译 | 第190-191页 |
2. 复数的翻译 | 第191-192页 |
二、格的翻译特点 | 第192-199页 |
1. 体格的翻译 | 第193-194页 |
2. 业格的翻译 | 第194-195页 |
3. 具格的翻译 | 第195-196页 |
4. 从格的翻译 | 第196-197页 |
5. 属格的翻译 | 第197-198页 |
6. 依格的翻译 | 第198-199页 |
三、复合词的翻译特点 | 第199-201页 |
1. 藏文译文的翻译 | 第200页 |
2. 汉文译文的翻译 | 第200-201页 |
四、动词的翻译特点 | 第201-203页 |
1. 动词的分词形式的各译文翻译 | 第201-202页 |
2. 致使式和必要分词的各译文翻译 | 第202页 |
3. 被动语态各译文的翻译 | 第202-203页 |
五、其他翻译特点 | 第203-204页 |
1. 不变小品词的翻译 | 第203-204页 |
2. 各译文的语序、词序 | 第204页 |
六、小结 | 第204-211页 |
1. 藏文译文特点概要 | 第205-206页 |
2. 真谛译文特点概要 | 第206-208页 |
3. 玄奘译文特点概要 | 第208-211页 |
附录一 《俱舍论.分别根品》梵、藏、汉颂文对照 | 第211-243页 |
附录二 梵、藏、汉对译字典 | 第243-279页 |
参考文献 | 第279-284页 |
后记 | 第284-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