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1 研究一抗炎干预对兔髌腱止点结构及细胞因子、胶原蛋白变化的影响 | 第14页 |
1.2.2 研究二抗炎干预对兔髌腱炎症因子、胶原蛋白及其m RNA表达的影响 | 第14页 |
1.2.3 研究三兔髌腱与止点结构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 | 第14页 |
1.3 研究假设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2.1 腱止点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1.1 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2.1.2 髌腱及止点损伤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1.3 腱病动物模型概述 | 第17-18页 |
2.2 炎症反应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2.2.1 炎症反应的定义 | 第18页 |
2.2.2“非典型炎症”学说 | 第18-19页 |
2.2.3 炎症反应与“机体内稳态”学说 | 第19-20页 |
2.2.4 炎症反应与“微脉管系统”学说 | 第20页 |
2.2.5 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2.6 炎症反应与“巨噬细胞调控”学说 | 第21-22页 |
2.2.7 炎症反应与“纤维化”作用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3 腱止点损伤研究中常用指标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2.3.1 炎症级联反应相关指标 | 第23-25页 |
2.3.2 低程度炎症相关指标 | 第25-26页 |
2.3.3 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相关指标 | 第26-31页 |
2.4 髌腱及止点结构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2.4.1 负荷与髌腱及止点微细损伤的关系 | 第31页 |
2.4.2 力学载荷、微细损伤及炎症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31-34页 |
2.5 腱止点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34-37页 |
2.5.1 手术治疗 | 第34页 |
2.5.2 理疗及康复训练 | 第34页 |
2.5.3 局部注射治疗 | 第34-35页 |
2.5.4 口服药物治疗 | 第35-37页 |
3 研究一抗炎干预对兔髌腱止点结构及细胞因子、胶原蛋白变化的影响 | 第37-76页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7-43页 |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37页 |
3.1.2 跳跃训练 | 第37-38页 |
3.1.3 抗炎干预 | 第38页 |
3.1.4 测试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38-39页 |
3.1.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3.1.6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3.1.7 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41-43页 |
3.1.8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43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43-67页 |
3.2.1 力学指标结果 | 第43-44页 |
3.2.2 组织学结果 | 第44-52页 |
3.2.3 免疫组化结果 | 第52-67页 |
3.3 分析讨论 | 第67-74页 |
3.3.1 不同周数跳跃训练对腱止点组织学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2 抗炎干预对腱止点组织学的影响 | 第68-69页 |
3.3.3 负荷积累量与腱止点中炎症反应的关系 | 第69-70页 |
3.3.4 负荷积累量与腱止点细胞外基质降解及合成的关系 | 第70-72页 |
3.3.5 负荷积累量与抗炎干预对腱止点自噬反应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72页 |
3.3.6 抗炎干预影响腱止点结构及细胞因子、胶原蛋白变化的可能机理 | 第72-74页 |
3.4 研究一小结 | 第74-76页 |
4 研究二抗炎干预对兔髌腱炎症因子、胶原蛋白及其m RNA表达的影响 | 第76-98页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6-83页 |
4.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76页 |
4.1.2 跳跃训练 | 第76页 |
4.1.3 抗炎方案 | 第76页 |
4.1.4 样本采集及处理 | 第76-77页 |
4.1.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7页 |
4.1.6 主要试剂 | 第77-78页 |
4.1.7 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78-82页 |
4.1.8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82-83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83-96页 |
4.2.1 力学指标结果 | 第83页 |
4.2.2 免疫组化结果 | 第83-90页 |
4.2.3 mRNA检测结果 | 第90-96页 |
4.3 讨论 | 第96-97页 |
4.3.1 负荷积累量与髌腱炎症反应、胶原蛋白表达的关系 | 第96页 |
4.3.2 负荷积累量与髌腱炎症反应、胶原蛋白m RNA表达的关系 | 第96页 |
4.3.3 抗炎干预与髌腱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蛋白及m RNA表达的关系 | 第96-97页 |
4.4 小结 | 第97-98页 |
5 研究三兔髌腱与止点结构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 | 第98-102页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98-99页 |
5.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98页 |
5.1.2 跳跃训练 | 第98页 |
5.1.3 抗炎方案 | 第98页 |
5.1.4 样本采集及处理 | 第98页 |
5.1.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98页 |
5.1.6 主要试剂 | 第98页 |
5.1.7 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98页 |
5.1.8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98-99页 |
5.2 结果 | 第99-101页 |
5.2.1 腱止点各指标之间相关关系 | 第99页 |
5.2.2 髌腱各指标之间相关关系 | 第99页 |
5.2.3 力学指标与腱止点、髌腱中各指标之间相关关系 | 第99-101页 |
5.3 讨论 | 第101-102页 |
5.3.1 力学参数与髌腱及止点结构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 | 第101页 |
5.3.2 髌腱与止点之间结构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 | 第101-102页 |
5.4 小结 | 第102页 |
6 全文总结 | 第102-104页 |
6.1 结论 | 第102页 |
6.2 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