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2.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 | 第19-21页 |
2.2 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3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4 概括性评述 | 第23-24页 |
3 高新技术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股权激励效果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24-32页 |
3.1 正泰电器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 第24-28页 |
3.1.1 正泰电器的背景介绍 | 第24-25页 |
3.1.2 正泰电器的股权激励计划及实施情况 | 第25-26页 |
3.1.3 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 | 第26-28页 |
3.2 黑牛食品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 第28-31页 |
3.2.1 黑牛食品的背景介绍 | 第28-29页 |
3.2.2 黑牛食品的股权激励计划及实施情况 | 第29页 |
3.2.3 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 | 第29-31页 |
3.3 正泰电器与黑牛食品股权激励效果的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32-41页 |
4.1 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4.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2-33页 |
4.1.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3-34页 |
4.1.3 激励理论 | 第34页 |
4.2 影响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4.2.1 股权集中度 | 第34-35页 |
4.2.2 公司规模 | 第35页 |
4.2.3 控股股东性质 | 第35-36页 |
4.2.4 公司的风险性 | 第36页 |
4.2.5 公司的成长性 | 第36页 |
4.3 研究假说 | 第36-41页 |
4.3.1 制造行业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 第38-39页 |
4.3.2 高新技术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 第39-41页 |
5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 | 第41-50页 |
5.1 实证设计思路 | 第41-42页 |
5.2 代理变量设计与说明 | 第42-46页 |
5.2.1 被解释变量 | 第42-43页 |
5.2.2 解释变量 | 第43-44页 |
5.2.3 控制变量 | 第44-46页 |
5.3 模型设计与适用性 | 第46-47页 |
5.4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7-48页 |
5.5 计量效度考察 | 第48-50页 |
6 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0-63页 |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 第50-57页 |
6.1.1 描述性统计 | 第50-55页 |
6.1.2 相关性检验分析 | 第55-57页 |
6.2 多元回归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6.2.1 方差膨胀因子分析 | 第57-58页 |
6.2.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 第58-61页 |
6.3 稳健性检验 | 第61-63页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3-66页 |
7.1 研究结论与主要研究发现 | 第63页 |
7.2 结论的政策性含义 | 第63-65页 |
7.3 本文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