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村镇银行概述 | 第13-26页 |
·我国村镇银行立法概括 | 第13-14页 |
·我国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 | 第14-16页 |
·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竞争格局的形成 | 第14-15页 |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矛盾 | 第15-16页 |
·村镇银行制度设计的特点 | 第16-18页 |
·关于设立条件和股权结构 | 第16页 |
·关于业务范围和审慎经营 | 第16-17页 |
·关于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 | 第17-18页 |
·村镇银行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18-21页 |
·村镇银行是否是政策性银行 | 第18-19页 |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 第19-21页 |
·村镇银行是特殊的微小商业银行 | 第21页 |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 第21-26页 |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基本因素分析 | 第22-24页 |
·村镇银行的定位导向 | 第24-26页 |
第2章 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26-35页 |
·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和股权结构设置存在的弊端 | 第26-28页 |
·资本金的来源渠道受到限制 | 第26页 |
·股权结构设置导致各方利益主体动力不足 | 第26-27页 |
·银行主导模式下的同质化弊病 | 第27-28页 |
·村镇银行的营利性要求难获满足 | 第28-31页 |
·村镇银行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的"先天不足" | 第28-29页 |
·业务经营难实现规模效益 | 第29-30页 |
·利率管控难满足营利性需求 | 第30-31页 |
·村镇银行贷款风险的法律防范机制欠缺 | 第31-34页 |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 第31-32页 |
·抵押权客体严重不足 | 第32页 |
·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有缺陷 | 第32-33页 |
·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尚未建立 | 第33-34页 |
·村镇银行的发展偏离"支农性"方向 | 第34-35页 |
第3章 完善我国村镇银行制度设计的对策建议 | 第35-48页 |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建议 | 第35-36页 |
·村镇银行法律规制的立法指导思想 | 第35-36页 |
·颁布专项法律法规,规范村镇银行经营 | 第36页 |
·完善村镇银行准入制度,正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 | 第36-38页 |
·逐步取消发起人资格限制,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 第36-37页 |
·取消出资人持股比例限制,建立相对集中的多元化的股权制度 | 第37-38页 |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满足村镇银行营利要求 | 第38-42页 |
·放宽村镇银行加入支付结算系统的管制 | 第38-39页 |
·设计村镇银行弹性利率,破解营利性与支农性矛盾 | 第39-41页 |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村镇银行公信度 | 第41-42页 |
·创新有关制度,防范和化解村镇银行信贷风险 | 第42-45页 |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 第42-43页 |
·完善联保贷款制度,分散农户贷款风险 | 第43-44页 |
·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有效增加信贷供给 | 第44页 |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户抗风险力 | 第44-45页 |
·健全村镇银行"支农性"的评价体系及差别化的监管制度 | 第45-48页 |
·通过立法途径明确村镇银行的支农性社会责任 | 第45-46页 |
·建立一套判断村镇银行"支农性"的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实施差别化监管方式 | 第47-48页 |
第4章 结论 | 第48-50页 |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前景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