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1页
英文摘要第11-12页
第1章 导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第19-24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0页
        2.1.1 行政执法第19页
        2.1.2 行政执法监督第19-20页
        2.1.3 电子监察第20页
    2.2 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的理论依据第20-24页
        2.2.1 分权制衡理论第20-21页
        2.2.2 公共组织再造理论第21-22页
        2.2.3 "街头官僚"理论第22-24页
第3章 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的兴起第24-28页
    3.1 传统行政执法监督方式面临的困境第24-26页
        3.1.1 监督内容不广第24页
        3.1.2 监督阶段不全第24-25页
        3.1.3 监督效率不高第25页
        3.1.4 监督效果不好第25-26页
    3.2 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兴起的现实基础第26-28页
        3.2.1 法律依据统一化和执法行为规范化提供制度前提第26页
        3.2.2 执法风险点的累积为设置监察节点提供基础数据第26-27页
        3.2.3 高标准队伍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智力支持第27-28页
第4章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实践及成效分析第28-42页
    4.1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工作的建立与发展第28-38页
        4.1.1 规范源头完善执法监督制度第29-35页
        4.1.2 科学设计建设电子监察系统第35-37页
        4.1.3 建章立制纳入常态发展轨道第37-38页
    4.2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成效分析第38-40页
        4.2.1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相较传统监督方式的优势第38-39页
        4.2.2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实施效果第39-40页
    4.3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工作经验总结第40-42页
        4.3.1 电子智能的作用机理第40-41页
        4.3.2 "制度+科技"的推进模式第41页
        4.3.3 一体开发的建设路径第41页
        4.3.4 深入创新的科学设计第41-42页
第5章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2-49页
    5.1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第42-46页
        5.1.1 系统建设存在"条块壁垒"第42页
        5.1.2 电子监察覆盖不全面第42-44页
        5.1.3 电子监察应用不到位第44页
        5.1.4 系统功能尚需完善第44-45页
        5.1.5 协同应用有待提升第45-46页
    5.2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6-49页
        5.2.1 对行政执法电子监察认识有偏差第46-47页
        5.2.2 推进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第47页
        5.2.3 缺乏完善健全制度体系第47-48页
        5.2.4 对系统功能开发不够第48-49页
第6章 济南市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工作优化建议第49-55页
    6.1 优化原则第49-50页
        6.1.1 标本兼治的原则第49页
        6.1.2 统筹集约的原则第49页
        6.1.3 依法履职的原则第49-50页
        6.1.4 需求主导的原则第50页
        6.1.5 协同开放的原则第50页
    6.2 优化建议第50-55页
        6.2.1 理顺工作体制强化推进力度第50-52页
        6.2.2 扩充系统容量实现全面覆盖第52页
        6.2.3 完善制度体系促进深入应用第52-54页
        6.2.4 加强系统研发提高实用效果第54页
        6.2.5 融入统一平台加强协同应用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后记第59-6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改革研究
下一篇:普惠金融政策指导下商业银行小额信贷创新发展研究--以莱芜工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