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网络协议隐信道检测与新型构建方案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算法索引第14-1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1.2.1 网络协议隐信道正向隐藏第17-19页
        1.2.2 网络协议隐信道逆向检测第19-21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第21-23页
    1.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基础知识第24-32页
    2.1 网络隐信道简介第24-27页
        2.1.1 网络隐信道概念第24-25页
        2.1.2 网络隐信道模型第25-26页
        2.1.3 网络隐信道分类第26页
        2.1.4 网络隐信道的评估标准第26-27页
    2.2 分类器与支持向量机第27-30页
        2.2.1 SVM工作原理第27-29页
        2.2.2 Libsvm分类器第29-30页
    2.3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基于TCP/IP的存储型隐信道检测技术研究第32-48页
    3.1 引言第32-33页
    3.2 相关工作第33-34页
    3.3 基于TCP/IP的存储型隐信道载体概述第34-36页
    3.4 基于协议行为的多维特征向量检测算法第36-40页
        3.4.1 存储型隐信道的检测框架第36-37页
        3.4.2 字段的行为特征第37-38页
        3.4.3 特征提取和训练分类第38-40页
    3.5 实验及数据分析第40-47页
        3.5.1 实验设置第40-41页
        3.5.2 训练与分类第41-42页
        3.5.3 实验结果第42-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基于TCP/IP的时序型隐信道检测技术研究第48-60页
    4.1 引言第48-49页
    4.2 相关工作第49-51页
    4.3 基于TCP/IP的时序型隐信道概述第51-52页
    4.4 基于时序指纹的时序型隐信道检测算法第52-54页
        4.4.1 时序型隐信道检测框架第52页
        4.4.2 指纹特征向量提取与训练第52-54页
    4.5 实验及数据分析第54-58页
        4.5.1 实验设置第54-55页
        4.5.2 测试实验结果第55-56页
        4.5.3 盲检测实验结果第56-58页
    4.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网络协议隐信道检测系统设计第60-68页
    5.1 引言第60-61页
    5.2 网络协议隐信道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第61-66页
        5.2.1 设计目标第61页
        5.2.2 检测框架第61-64页
        5.2.3 各模块设计第64-66页
    5.3 检测系统的讨论与改进第66-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基于HTTP的新型应用层隐信道设计研究第68-94页
    6.1 引言第68-69页
    6.2 相关工作第69-72页
    6.3 HTTP行为定义及敌手模型第72-75页
        6.3.1 浏览器HTTP行为第72-74页
        6.3.2 敌手检测模型第74-75页
    6.4 基于HTTP行为的LiHB应用层隐信道第75-82页
        6.4.1 LiHB设计思想第75-76页
        6.4.2 编码与解码第76-78页
        6.4.3 传输模型第78-79页
        6.4.4 代理穿透第79-81页
        6.4.5 分析与局限性第81-82页
    6.5 基于频繁项集的HBCC应用层隐信道第82-86页
        6.5.1 HBCC设计思想第82-83页
        6.5.2 编码与调制第83-85页
        6.5.3 解调与解码第85页
        6.5.4 分析第85-86页
    6.6 实验及数据分析第86-92页
        6.6.1 实验设置第86-87页
        6.6.2 可靠性实验第87-88页
        6.6.3 信道容量实验第88页
        6.6.4 抗检测性实验第88-91页
        6.6.5 对比与讨论第91-92页
    6.7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4-98页
    7.1 本文的工作第94-96页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4-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效应优化方法研究
下一篇:协作无线网络中保障QoS的资源分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