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最适规模和债务效益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地方债券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相关界定 | 第19-21页 |
2.1.1 政府会计 | 第19-20页 |
2.1.2 地方债务 | 第20页 |
2.1.3 地方债券 | 第20页 |
2.1.4 最优安全发债规模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22页 |
2.2.2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公债理论 | 第23-25页 |
3 我国地方债券现状分析 | 第25-34页 |
3.1 地方债券发行概况 | 第25-28页 |
3.1.1 地方债券发行历程 | 第26-27页 |
3.1.2 地方债券市场概况 | 第27-28页 |
3.2 发行规模的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3 债务效益的现状分析 | 第30-34页 |
4 地方债券最适规模的模型构建 | 第34-42页 |
4.1 最优安全发债规模——修正KMV模型 | 第34-39页 |
4.1.1 KMV模型 | 第34-36页 |
4.1.2 中国化的KMV模型:两大修正 | 第36-39页 |
4.2 最适发债规模——动态调整模型 | 第39-42页 |
4.2.1 模型分析 | 第39-41页 |
4.2.2 模型设定 | 第41-42页 |
5 地方债券最适规模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第42-51页 |
5.1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第42-43页 |
5.1.1 变量选取 | 第42-43页 |
5.1.2 数据说明 | 第43页 |
5.2 模型检验和结果分析 | 第43-49页 |
5.3 实证小结 | 第49-51页 |
6 地方债券的债务效益评价 | 第51-55页 |
6.1 债务效益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1-52页 |
6.2 债务效益实证检验——以上海市为例 | 第52-54页 |
6.3 检验小结 | 第54-55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5-59页 |
7.1 结论 | 第55-56页 |
7.2 建议 | 第56-58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