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问题缘起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设想 | 第13-16页 |
1.3.1 “民族教育”概念解释 | 第13页 |
1.3.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4 研究难点和创新追求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教育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6-22页 |
2.1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概况 | 第16-18页 |
2.1.1 边区社会经济状况 | 第16-17页 |
2.1.2 边区社会文化状况 | 第17-18页 |
2.2 陕甘宁边区民族教育的历史背景 | 第18页 |
2.3 中共民族教育的早期实践基础 | 第18-20页 |
2.4 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民族教育的现实需求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22-44页 |
3.1 陕甘宁边区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2-29页 |
3.1.1 1937年-1941年:民族教育初步探索阶段 | 第22-26页 |
3.1.2 1941年-1945年:民族教育发展成熟阶段 | 第26-29页 |
3.2 陕甘宁边区民族教育的实践形式 | 第29-40页 |
3.2.1 对干部群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民族教育 | 第29-33页 |
3.2.2 对青年学生:根据认知水平进行分阶段的民族教育 | 第33-36页 |
3.2.3 对基层群众:根据边区实际开展生活化的民族教育 | 第36-40页 |
3.3 陕甘宁边区民众对民族教育的回应 | 第40-44页 |
3.3.1 积极拥护者 | 第40-41页 |
3.3.2 消极落后分子 | 第41页 |
3.3.3 中间徘徊派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教育的历史作用 | 第44-54页 |
4.1 普及文化,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和抗战能力 | 第44-45页 |
4.2 重塑结构,改善边区社会风貌和乡村治理 | 第45-47页 |
4.3 调动生产,支援抗战和促进边区经济发展 | 第47-49页 |
4.4 提高觉悟,推动“模范的抗日民主政府”建设 | 第49-51页 |
4.5 积累资源,增加对中共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 第51-54页 |
第五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教育的历史经验 | 第54-60页 |
5.1 坚持新民主主义教育方向,是中共开展民族教育的政治保证 | 第54-55页 |
5.2 密切联系群众的生活实际,是中共开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动力 | 第55-57页 |
5.3 充分发挥中共的组织优势,是中共开展民族教育的必要条件 | 第57-58页 |
5.4 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中共开展民族教育的内在要求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