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2页 |
1.4 选题方法 | 第12-15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2-13页 |
1.4.2 历史研究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特色鲜明的学者 | 第15-25页 |
2.1 人生要有信仰——参加革命 | 第15-18页 |
2.2 人生要有追求——追梦清华园 | 第18-20页 |
2.3 人生要有目标——文理交融,学贯两科 | 第20-22页 |
2.4 人生要有奉献——为党史研究倾其一生 | 第22-25页 |
第3章 龚育之党史研究的历程 | 第25-31页 |
3.1 龚育之党史研究历程概述 | 第25页 |
3.2 党史研究的起步阶段(1975-1988) | 第25-27页 |
3.2.1 加入毛选“材料组”,参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编辑 | 第25-26页 |
3.2.2 出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呕心沥血编辑文献 | 第26页 |
3.2.3 重视文献研究,推动党史发展 | 第26-27页 |
3.3 党史研究的形成阶段(1988-1999) | 第27-28页 |
3.3.1 参与编写《七十年》,创造性提出“两个发展趋向”说法 | 第27-28页 |
3.3.2 出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亲力亲为领导党史工作 | 第28页 |
3.3.3 成果硕丰,出版多篇重要党史著作 | 第28页 |
3.4 党史研究的发展阶段(1999-2007) | 第28-31页 |
3.4.1 退居二线,做“自由撰稿人” | 第29页 |
3.4.2 开辟“党史札记”专栏,不拘形式,畅所欲言 | 第29页 |
3.4.3 提出马克思主义、党史理论新观点 | 第29-31页 |
第4章 龚育之党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 第31-41页 |
4.1 在研究毛泽东领域的学术思想 | 第31-34页 |
4.1.1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 | 第32-33页 |
4.1.2 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新见解 | 第33-34页 |
4.1.3 浅谈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 | 第34页 |
4.1.4 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定位 | 第34页 |
4.2 在邓小平领域的学术思想 | 第34-37页 |
4.2.1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界定 | 第35页 |
4.2.2 提出“两次历史飞跃”观点 | 第35-36页 |
4.2.3 邓小平理论,新时期党的旗帜 | 第36页 |
4.2.4 龚育之解读“十四大”报告 | 第36-37页 |
4.2.5 关于邓小平理论主要内涵的概况 | 第37页 |
4.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的学术思想 | 第37-41页 |
4.3.1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新解 | 第38页 |
4.3.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的新解 | 第38-39页 |
4.3.3 对于马克思中国化进程中“异端”的新解 | 第39-41页 |
第5章 龚育之学术研究的特点和地位 | 第41-47页 |
5.1 龚育之学术研究的特点 | 第41-44页 |
5.1.1 坚持史料与史论并重的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5.1.2 关注现实与力求创新相统一的研究思维 | 第42-44页 |
5.2 龚育之学术思想研究的地位 | 第44-47页 |
5.2.1 自然辩证法中的地位 | 第44-45页 |
5.2.2 中共党史界的地位和作用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