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保护生物学论文

基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云南保护优先区识别与保护地体系优化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3页
        1.1.1 保护优先区识别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已建保护地体系优化的重要支撑第10-11页
        1.1.2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明显的空缺,急需通过保护优先区的研究支撑云南保护地体系优化第11-13页
    1.2 研究进展第13-21页
        1.2.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第13-19页
        1.2.2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优化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 研究内容第21-24页
        1.3.1 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分布特征第21页
        1.3.2 基于县域单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识别第21-22页
        1.3.3 不同类型指示物种确定优先县的保护效率分析第22页
        1.3.4 最佳优先县的合理性判识第22页
        1.3.5 耦合环境信息识别最佳优先县内的保护优先生境第22-23页
        1.3.6 保护空缺及保护地体系优化第23-24页
    1.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4页
        1.4.1 指示物种类群的指示有效性第24页
        1.4.2 基于环境信息识别最佳优先县的保护优先生境第24页
    1.5 创新点第24-25页
    1.6 总体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和生物多样保护概况第26-42页
    2.1 自然环境概况第26-28页
        2.1.1 地理位置第26页
        2.1.2 地形地貌第26-27页
        2.1.3 气候第27页
        2.1.4 土壤第27-28页
    2.2 社会环境概况第28-29页
        2.2.1 行政区划第28-29页
        2.2.2 县域经济发展概况第29页
    2.3 生物地理概况第29-32页
        2.3.1 植物区系第29-30页
        2.3.2 动物区划第30-32页
        2.3.3 生态区划第32页
    2.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第32-38页
        2.4.1 保护物种统计第32-36页
        2.4.2 保护物种区系和区划第36-38页
    2.5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保护概况第38-42页
第三章 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格局第42-58页
    3.1 数据和方法第42-44页
        3.1.1 数据来源第42页
        3.1.2 研究方法第42-44页
    3.2 保护物种丰富度格局第44-52页
        3.2.1 水平分布格局第44-50页
        3.2.2 垂直分布格局第50-51页
        3.2.3 保护物种地理分布格局与物种的保护第51-52页
    3.3 物种相似性分布格局及特征分析第52-58页
        3.3.1 物种相似性分布格局及特征第52-54页
        3.3.2 物种相似性分布格局与物种区划、区系分析第54-58页
第四章 云南省保护优先县识别和合理性判识第58-74页
    4.1 数据和方法第58-59页
        4.1.1 数据来源第58页
        4.1.2 研究方法第58-59页
    4.2 保护优先县第59-62页
        4.2.1 植物保护优先县第59-61页
        4.2.2 动物保护优先县第61页
        4.2.3 动植物保护优先县第61-62页
    4.3 保护优先县的保护效率第62-66页
        4.3.1 植物优先县保护效率第62-63页
        4.3.2 动物优先县保护效率第63-64页
        4.3.3 动植物优先县保护效率第64-66页
    4.4 最佳保护效率的保护优先县第66-70页
        4.4.1 PPCs和APCs保护效率第66-67页
        4.4.2 PAPCs和MPCs保护效率第67-70页
    4.5 最佳优先县的合理性判识第70-74页
        4.5.1 与保护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的相似性第70-71页
        4.5.2 对保护物种聚类分布单元的表征第71-72页
        4.5.3 与相关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关联第72-74页
第五章 最佳优先县内保护优先生境识别第74-86页
    5.1 研究方法第74-76页
        5.1.1 数据来源第74页
        5.1.2 研究方法第74-76页
    5.2 最佳优先县地形地貌特征第76-81页
        5.2.1 绝对海拔分异第76-78页
        5.2.2 地势起伏分异第78页
        5.2.3 坡度分异第78-81页
    5.3 保护优先生境识别第81-86页
        5.3.1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第81-82页
        5.3.2 基于植被类型的识别第82-83页
        5.3.3 基于坡度的识别第83页
        5.3.4 保护优先生境的确定第83-86页
第六章 保护空缺与保护地体系优化第86-116页
    6.1 数据与方法第86-89页
        6.1.1 数据来源第86页
        6.1.2 研究方法第86-89页
    6.2 保护空缺第89-101页
        6.2.1 生物地理区的保护空缺第89-91页
        6.2.2 生态区保护空缺第91-93页
        6.2.3 生物多样保护优先区保护空缺第93-95页
        6.2.4 最佳优先县保护空缺第95-97页
        6.2.5 保护优先生境保护空缺第97-101页
    6.3 保护区体系宏观格局优化第101-102页
    6.4 最佳优先县保护区体系中观格局优化第102-116页
        6.4.1 最佳优先县HPI空间分布特征第102-103页
        6.4.2 情景分析第103-11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16-121页
    7.1 结论第116-118页
    7.2 研究展望第118-121页
        7.2.1 云南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工作急需推进第118-119页
        7.2.2 云南省急需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保护地优化模式第119页
        7.2.3 加强环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关联特征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1页
附录第131-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长素TIR1信号途径在拟南芥表皮气孔和PV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