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基于β-二酮—席呋碱-Ln配合物的掺杂与共聚杂化发光材料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第11-15页
        1.2.1 稀土配合物的敏化机理及能量传递过程第11-13页
        1.2.2 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3 稀土配合物的应用第15-19页
        1.3.1 物理掺杂型稀土杂化材料第15-16页
        1.3.2 化学键合型稀土杂化材料第16-18页
        1.3.3 电致发光器件第18-19页
    1.4 研究目的和思路及创新点第19-21页
        1.4.1 研究目的第19页
        1.4.2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4.3 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基于β-二酮-席呋碱-Ln的异二核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能研究第21-44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1-22页
        2.2.1 实验主要试剂及药品第21-22页
        2.2.2 实验主要仪器第22页
    2.3 表征测试手段第22-23页
    2.4 实验部分第23-26页
        2.4.1 水杨醛席呋碱配体H_2L~1的合成第23页
        2.4.2 新型β-二酮有机配体HL~2的合成第23-24页
        2.4.3 前驱体[Zn(L~1)(Py)]和[Zn(L~1)(4-vinyl-Py)]的合成第24-25页
        2.4.4 基于配体HL~2和前驱体[Zn(L~1)(Py]和[Zn(L~1)(4-vinyl-Py)]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第25-26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26-43页
        2.5.1 配体和前驱体及配合物的表征第26-32页
        2.5.2 稀土配合物[Zn(L~1)(Py)Ln(L~2)_3]和[Zn(L~1)(4-vinyl-Py)Ln(L~2)_3]的结构表征第32-38页
        2.5.3 稀土配合物2-7和9-14的光物理性质测试结果第38-41页
        2.5.4 稀土配合物2-7和9-14的光物理性质分析第41-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近红外光区异二核稀土配合物与MMA的掺杂和键合型杂化材料的表征及发光性能研究第44-72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第44-45页
        3.2.1 实验主要试剂及药品第44-45页
        3.2.2 实验主要仪器第45页
    3.3 表征及测试手段第45页
    3.4 实验部分第45-47页
        3.4.1 以AIBN为催化剂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第45-46页
        3.4.2 稀土配合物1-5与PMMA有机掺杂型杂化材料的合成第46页
        3.4.3 稀土配合物8-12与MMA有机键合型杂化材料的合成第46-47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47-65页
        3.5.1 掺杂型和键合型杂化材料的表征第47-54页
        3.5.2 掺杂型和键合型杂化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第54-61页
        3.5.3 能级图和能量传递过程第61-63页
        3.5.4 电子结构计算第63-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附表第66-72页
第四章 可见光区异二核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MMA、NVK、ST的键合型杂化材料的表征和发光性能研究第72-91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第72-73页
        4.2.1 实验主要试剂及药品第72页
        4.2.2 实验主要仪器第72-73页
    4.3 实验部分第73-76页
        4.3.1 基于配体HL~3和前驱体[Zn(L~1)(4-vinyl-Py)]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第73页
        4.3.2 稀土配合物15-17与MMA、NVK和ST的键合型杂化材料的合成第73-7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6-89页
        4.4.1 稀土配合物15-18的表征第76-78页
        4.4.2 键合型杂化材料的表征第78-85页
        4.4.3 稀土配合物15-18的发光性能研究第85-86页
        4.4.4 键合型杂化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第86-88页
        4.4.5 能级匹配和能量传递过程第88-89页
    4.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结论与展望第91-94页
参考文献第94-9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3O4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与复配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