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7页 |
·林可霉素介绍 | 第10-11页 |
·林可霉素的分子结构 | 第10-11页 |
·林可霉素的应用和抑菌原理 | 第11页 |
·林可霉素的合成途径 | 第11-13页 |
·氨基部分的合成步骤 | 第12页 |
·糖基部分的合成步骤 | 第12-13页 |
·基团间的缩合和最后的修饰 | 第13页 |
·林可霉素的代谢调控研究 | 第13-18页 |
·微生物的基础代谢体系 | 第13-14页 |
·碳源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4-15页 |
·氮源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5页 |
·铵根离子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5-16页 |
·磷酸根离子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6-17页 |
·金属离子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7页 |
·生物素和氨基酸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7页 |
·前体物质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7页 |
·溶氧和搅拌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7-18页 |
·pH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8页 |
·其他因素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8页 |
·林可霉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 第18-20页 |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 | 第18页 |
·磷酸果糖激酶(PFK) | 第18-19页 |
·酪氨酸酶(tyrosinase) | 第19页 |
·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酶(DAHPS) | 第19-20页 |
·氨同化途径酶系 | 第20页 |
·林可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20-24页 |
·自然选育 | 第21页 |
·诱变育种 | 第21-24页 |
·诱变后的筛选方法 | 第24页 |
·有关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4-26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4-25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25-26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38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菌种 | 第27页 |
·试剂 | 第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28-29页 |
·培养方法 | 第29页 |
·分离和斜面培养 | 第29页 |
·种子培养 | 第29页 |
·发酵培养 | 第29页 |
·50L罐上培养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发酵液中林可霉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菌体生长量的确定 | 第30-32页 |
·Berthelot法测铵根离子的浓度 | 第32-33页 |
·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测蛋白的浓度 | 第33页 |
·发酵液中氨基氮的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发酵液中谷氨酰胺和酪氨酸的测定方法 | 第35-38页 |
第3章 诱变选育 | 第38-58页 |
·引言 | 第38页 |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38-42页 |
·实验用菌种 | 第38页 |
·实验用培养基 | 第38-39页 |
·培养方法 | 第39页 |
·谷氨酰胺合成酶(GS)酶活力的测定 | 第39页 |
·二维电泳操作步骤 | 第39-41页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41页 |
·诱变和筛选方法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最优诱变条件的确定 | 第42-44页 |
·林可霉素抗性菌株的筛选 | 第44-45页 |
·丙基脯氨酸结构类似物抗性菌株的筛选 | 第45页 |
·谷氨酰胺结构类似物抗性菌株的筛选 | 第45-46页 |
·同时耐受两种结构类似物的突变株的筛选 | 第46-47页 |
·丙基脯氨酸结构类似物和谷氨酰胺对林可霉素合成的影响 | 第47-50页 |
·突变株(P2-A6-P10-10)高产的机理分析 | 第50-54页 |
·小结 | 第54-58页 |
第4章 添加丙氨酸和三甲胺对林可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58-70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59-62页 |
·实验用菌种 | 第59页 |
·实验用培养基 | 第59页 |
·培养方法 | 第59页 |
·丙酮酸激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59页 |
·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酶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59-60页 |
·发酵液中L-多巴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0-61页 |
·发酵液中丙酮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三甲胺对林可霉素合成的影响 | 第62-63页 |
·丙氨酸与三甲胺联合使用对林可霉素合成代谢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丙氨酸和三甲胺促进林可霉素合成的机理研究 | 第64-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突变株(P2-A6-P10-10)在50L罐上的放大 | 第70-74页 |
·前言 | 第70页 |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70页 |
·实验用菌种 | 第70页 |
·实验用培养基 | 第70页 |
·培养方法 | 第7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pH和还原糖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 第70-71页 |
·氨基氮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 第71-72页 |
·菌体生长量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 第72-73页 |
·林可霉素产量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 第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