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僵尸企业识别方法 | 第14-23页 |
2.1 几种主流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及优缺点 | 第14-16页 |
2.1.1“实际利润法” | 第14页 |
2.1.2 CHK方法 | 第14-15页 |
2.1.3“人大国发院标准” | 第15页 |
2.1.4 国家提出的僵尸企业出清标准 | 第15-16页 |
2.2 本文设计的僵尸企业识别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23页 |
2.2.1 核心定义 | 第16页 |
2.2.2 识别与评价指标 | 第16-20页 |
2.2.3 识别方法 | 第20-21页 |
2.2.4 举例说明 | 第21-23页 |
第3章 僵尸企业识别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 第23-32页 |
3.1 僵尸企业的识别 | 第23-24页 |
3.1.1 满足企业盈利能力类指标企业情况 | 第23页 |
3.1.2 满足企业获取补助类指标企业情况 | 第23-24页 |
3.2 僵尸企业总体情况 | 第24-32页 |
3.2.1 僵尸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 第25-26页 |
3.2.2 僵尸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 第26-27页 |
3.2.3 僵尸企业所有制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3.2.4 特别关注僵尸企业举例 | 第28-32页 |
第4章 发达国家僵尸企业处置经验与教训 | 第32-35页 |
4.1 日本“失去的十年”和产业再生机构 | 第32页 |
4.2 美国的汽车产业和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 第32-33页 |
4.3 我国应对僵尸企业的一些思考 | 第33-35页 |
第5章 商业银行在僵尸企业出清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困难 | 第35-38页 |
5.1 僵尸企业普遍生产经营困难,个别企业诚信缺失,逃废银行债务,且风险具有一定传导性 | 第35页 |
5.2 政府过度干预,影响市场出清行为 | 第35-36页 |
5.3 银行处置手段单一,经验不足 | 第36-37页 |
5.4 国有僵尸企业社会负担重,影响正常出清因素多;民营僵尸企业出清,信贷资产保全难度大 | 第37-3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8-43页 |
6.1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建议 | 第38-42页 |
6.1.1 多方面防范信贷业务风险,加大僵尸企业不良回收盘活力度 | 第38-39页 |
6.1.2 加强与各级政府沟通,借助债权人委员会等平台主张权利 | 第39页 |
6.1.3 建立客户信息动态分析机制,有效识别僵尸企业,探索僵尸企业信贷管理模式,避免实行“一刀切”信贷政策 | 第39-42页 |
6.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