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论文--包装工程论文--包装设计论文

东巴谷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第15-16页
        1.2.1 研究内容第15页
        1.2.2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第16-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页
        1.3.2 设计依托单位概述第16-18页
第二章 土特产包装的设计现状分析第18-36页
    2.1 土特产的概念第18页
    2.2 土特产包装概述第18-21页
        2.2.1 土特产包装设计特征第18-19页
        2.2.2 国内土特产包装发展现状分析第19-21页
    2.3 国外土特产包装设计的设计理念第21-24页
        2.3.1 美国土特产包装设计理念第21-23页
        2.3.2 芬兰土特产包装设计理念第23-24页
        2.3.3 韩国土特产包装设计理念第24页
    2.4 国内土特产包装设计的设计理念第24-27页
    2.5 云南土特产包装设计的设计理念第27-31页
    2.6 丽江自然和人文符号的研究现状第31-36页
        2.6.1 丽江自然符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1-32页
        2.6.2 丽江人文符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2-36页
第三章 丽江地域视觉元素的归纳第36-48页
    3.1 根据几何图形元素类型划分第36-38页
    3.2 根据动植物图形元素类型划分第38-41页
    3.3 根据文字元素类型划分第41-43页
    3.4 主题的定位第43-48页
        3.4.1 市场的分析第43-45页
        3.4.2 主题的创建第45-48页
第四章 丽江地域设计元素分析提取第48-76页
    4.1 设计元素的寻找第48-51页
        4.1.1 分析与整理第48-49页
        4.1.2 概括与应用第49-51页
    4.2 不同符号设计案例类比分析第51-66页
        4.2.1 “自然符号”类特产设计第51-52页
        4.2.2 “民族符号”类特产设计第52-53页
        4.2.3 “绿色符号”类特产设计第53-55页
        4.2.4 “地域符号”类特产设计第55-56页
        4.2.5 “历史符号”类特产设计第56-57页
        4.2.6 设计元素的提取第57-66页
    4.3 丽江自然符号元素分析提取第66-72页
        4.3.1 丽江山脉符号元素提取第66-69页
        4.3.2 丽江水系符号元素提取第69-72页
    4.4 丽江人文符号元素分析提取第72-76页
        4.4.1 丽江服饰符号元素提取第72-73页
        4.4.2 丽江文字符号元素提取第73-76页
第五章 东巴谷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案例第76-142页
    5.1 东巴谷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整套方案第76-77页
        5.1.1 东巴谷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平面基础设计第76页
        5.1.2 东巴谷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平面基础应用设计第76页
        5.1.3 东巴谷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标准规格设计第76-77页
    5.2 东巴谷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整体风格构思第77页
    5.3 “丽江窖酒”设计说明第77-87页
    5.4 “丽江雪茶”设计说明第87-106页
    5.5 “鲜花饼”设计说明第106-122页
        5.5.1 “鲜花饼”复古系列第106-107页
        5.5.2 “鲜花饼”披星戴月系列第107-111页
        5.5.3 “鲜花饼”花卉系列第111-122页
    5.6 “老君山果脯”设计说明第122-133页
        5.6.1 “老君山果脯”民族系列第122-132页
        5.6.2 “老君山果脯”设计流程第132-133页
    5.7 效果图设计和草图方案第133-139页
        5.7.1 部分草图方案第133-136页
        5.7.2 包装内部结构设计和草图方案第136-139页
    5.8 对未来特产包装设计的思考第139-142页
第六章 结论第142-144页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终结第142页
    6.2 论文研究的成果第142-143页
    6.3 论文的不足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0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霓裳阿诗玛纪录片《霓裳阿诗玛》创作阐述
下一篇:束河古镇皮匠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活态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