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景观连接度研究 | 第16-17页 |
·湿地景观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 第17-18页 |
·丹顶鹤栖息地的研究 | 第18-19页 |
·简要评述 | 第19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2-24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2页 |
·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24-32页 |
·地理位置及区域概况 | 第24-27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4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26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数据来源 | 第27页 |
·遥感数据解译 | 第27-32页 |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7-29页 |
·湿地景观分类及解译标志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盐城滨海湿地丹顶鹤生境资源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 | 第32-40页 |
·丹顶鹤生境资源的时空变化 | 第32-35页 |
·丹顶鹤生境类型的划分 | 第32页 |
·盐城滨海湿地丹顶鹤生境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 | 第32-35页 |
·丹顶鹤适宜生境景观斑块类型及时空变化 | 第35-38页 |
·丹顶鹤生境景观输出及生境斑块类型划分 | 第35-36页 |
·生境斑块类型特点及时空变化分析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丹顶鹤生境景观连接度变化 | 第40-58页 |
·基于图论的丹顶鹤生境连接度变化分析 | 第40-52页 |
·连接度类型概述 | 第40-41页 |
·基于图论的景观连接度分析软件 | 第41页 |
·丹顶鹤生境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确定 | 第41-42页 |
·基于图论的适宜生境网络构建 | 第42页 |
·基于图论的生境连接度指数和指标的选取及意义 | 第42-44页 |
·盐城滨海湿地丹顶鹤生境网络格局变化分析 | 第44-50页 |
·盐城滨海湿地丹顶鹤生境景观连接度变化分析 | 第50-52页 |
·丹顶鹤生境斑块重要值分析 | 第52-56页 |
·斑块重要值(dⅡC) | 第52页 |
·丹顶鹤生境景观斑块重要值分析 | 第52-53页 |
·生境斑块重要性特征分析 | 第53-55页 |
·生境斑块重要性与其面积关系的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基于景观连接度的丹顶鹤生境恢复研究 | 第58-66页 |
·补充生境斑块对提高丹顶鹤生境景观连接度的重要性分析 | 第58-61页 |
·恢复斑块重要值(dⅡCreforested) | 第58页 |
·补充生境斑块重要性特征分析 | 第58-60页 |
·恢复斑块重要值与其面积关系分析 | 第60-61页 |
·恢复情景模拟与分析 | 第61-65页 |
·不同恢复情景生境连接度变化分析 | 第61-64页 |
·丹顶鹤生境景观连接度恢复过程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