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 砷的性质、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砷及其化合物 | 第12页 |
·砷的来源 | 第12页 |
·砷的危害 | 第12-13页 |
2 影响土壤砷形态分布的因素 | 第13页 |
3 微生物的砷解毒机制 | 第13-18页 |
·As(Ⅲ)甲基化 | 第14页 |
·细胞质As(Ⅴ)还原 | 第14页 |
·呼吸性As(Ⅴ)还原 | 第14页 |
·As(Ⅲ)氧化 | 第14-18页 |
4 水稻对砷的吸收和转化 | 第18-20页 |
第二章 As(Ⅲ)氧化菌的分离筛选及其氧化特性研究 | 第20-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培养基与菌株 | 第20页 |
·样品来源 | 第20页 |
·As(Ⅲ)氧化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20页 |
·菌株的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20-21页 |
·As(Ⅲ)氧化菌16S rDNA基因扩增和测序 | 第21-22页 |
·简并PCR鉴定编码As(Ⅲ)氧化酶大亚基基因aoxB | 第22页 |
·三价砷氧化菌株系统发育树地位的确定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砷污染的水稻土壤中As(Ⅲ)氧化菌株的分离 | 第23页 |
·三价砷氧化菌株的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 第23-25页 |
·氧化菌株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三价砷氧化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 | 第26页 |
·鉴定三价砷氧化细菌的aoxB基因 | 第26-30页 |
3 总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环境条件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2-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培养基与菌株 | 第32页 |
·环境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3页 |
·NaCl浓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氧化菌在不同砷浓度下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4-35页 |
3 总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砷氧化菌SY对As(Ⅲ)氧化特性的研究 | 第36-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菌株SY的电子受体实验 | 第36页 |
·菌株SY的电子供体实验 | 第36-37页 |
·砷氧化菌SY与As(Ⅲ)氧化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电子受体实验 | 第39页 |
·电子供体实验 | 第39-40页 |
·菌株SY氧化As(Ⅲ)的效率曲线 | 第40页 |
·砷浓度对As(Ⅲ)氧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温度对As(Ⅲ)氧化的影响 | 第41页 |
·不同接种量对As(Ⅲ)氧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2 总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模拟土培实验探究砷氧化菌SY对水稻吸收砷的影响 | 第4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土壤泥浆实验 | 第44-45页 |
·土壤盆栽实验 | 第45-4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土壤泥浆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根系表面铁膜含量 | 第49页 |
·根际微生物量 | 第49页 |
·水稻根、茎中总砷含量 | 第49-50页 |
3 总结 | 第50-52页 |
本文的总结与创新点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1 营养液kimura-B配制表 | 第60-61页 |
附录2 培养基与试剂 | 第61-63页 |
附录3 pH值培养基配置表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