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以高安市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 ·耕地整理潜力内涵 | 第9-11页 |
|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数据及资料的来源 | 第14-16页 |
| 2 耕地整理潜力的理论依据及相关内涵 | 第16-22页 |
| ·耕地整理的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 ·土地供给理论 | 第16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页 |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16-17页 |
| ·地域差异理论 | 第17页 |
| ·景观生态学 | 第17页 |
| ·耕地整理的内涵 | 第17-18页 |
| ·关于耕地整理潜力 | 第18-20页 |
| ·耕地整理潜力的内涵 | 第18-19页 |
| ·耕地整理潜力组成结构 | 第19-20页 |
| ·关于耕地整理潜力评价 | 第20-22页 |
|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内涵 | 第20页 |
|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 | 第20页 |
|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思路 | 第20-22页 |
| 3 高安市区域概况及耕地利用分析 | 第22-36页 |
| ·高安区域概况 | 第22-26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5页 |
| ·高安市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6页 |
| ·高安市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 ·高安市耕地利用情况分析 | 第28-36页 |
| ·高安市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8-33页 |
| ·高安市耕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 4 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研究 | 第36-68页 |
|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6-41页 |
|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36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6-3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 ·单个评价指标的界定 | 第38-41页 |
| ·耕地整理潜力的综合评价 | 第41-65页 |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42-49页 |
| ·指标权重的运算——层次分析法 | 第49-52页 |
| ·指标权重的运算——熵权法 | 第52-56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6-57页 |
| ·评价单元综合得分 | 第57-61页 |
| ·评价单元分等定级 | 第61-65页 |
|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成果运用 | 第65-68页 |
| ·耕地整理潜力分区 | 第65-67页 |
| ·耕地整理工作时序安排 | 第67-68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8-70页 |
| ·本文结论 | 第68-69页 |
| ·本文创新 | 第69页 |
|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