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选题缘起 | 第7-8页 |
·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 | 第7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 第7-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文献法 | 第12页 |
·逻辑推论法 | 第12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2页 |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轨迹 | 第13-26页 |
·“旧”哲学自然观的历史轨迹 | 第13-17页 |
·原始自然观——神明崇拜 | 第14页 |
·古代自然观——自然理论与人的地位的提升 | 第14-15页 |
·中世纪自然观——人是上帝的奴隶 | 第15-16页 |
·近代自然观——人性征服欲望的膨胀 | 第16-17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对“旧”哲学自然观思想的超越 | 第17-20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自然观产生的环境条件与理论来源 | 第17-19页 |
·从本体自然观向社会自然观的转换 | 第19-20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从机械自然观到人本自然观的转向 | 第20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发展轨迹 | 第20-26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的萌芽 | 第21-22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基本成型时期 | 第22-24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成熟时期 | 第24-26页 |
第3章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35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自然观 | 第26-28页 |
·自然固有的客观性与自然对人的优先性 | 第26-27页 |
·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性与人对自然的适应性 | 第27-28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生态经济观 | 第28-31页 |
·自然生产力理论 | 第28-29页 |
·循环经济论 | 第29-31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社会观 | 第31-35页 |
·生态人口论 | 第31-32页 |
·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根源 | 第32页 |
·持续发展论 | 第32-33页 |
·生态共产主义论 | 第33-35页 |
第4章 以马克思生态哲学视域探讨中国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思路 | 第35-47页 |
·中国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 | 第35-36页 |
·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少 | 第35-36页 |
·地表水受到污染程度不断加深 | 第36页 |
·土壤污染污染与水土流失严重 | 第36页 |
·我国现阶段环境问题的重要成因 | 第36-41页 |
·生态文明意识的欠缺——精神层面的成因 | 第37-38页 |
·发展观念的扭曲——经济层面的成因 | 第38-39页 |
·国家、社会制度尚不健全——政治层面成因 | 第39-40页 |
·科学技术层面的成因 | 第40-41页 |
·马克思生态哲学给予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思路 | 第41-47页 |
·生态文明的精神层面 | 第41-43页 |
·生态文明的物质层面 | 第43-44页 |
·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层面 | 第44-45页 |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层面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