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蛙类寄生蠕虫的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蛙类寄生蠕虫的种类 | 第12页 |
·蛙类寄生蠕虫的危害 | 第12-13页 |
·我国蛙类吸虫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我国蛙类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 第13-15页 |
·我国蛙类吸虫的感染状况 | 第15-16页 |
·我国蛙类绦虫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我国蛙类绦虫的分类学研究 | 第16-17页 |
·我国蛙类绦虫的感染状况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两种寄生蠕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 | 第19-26页 |
·引言 | 第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样品来源 | 第19-20页 |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0-21页 |
·虫体的收集与统计 | 第21页 |
·结果 | 第21-23页 |
·黑斑蛙个体感染情况 | 第21-22页 |
·黑斑蛙脏器感染情况 | 第22页 |
·中华大蟾蜍个体感染情况 | 第22-23页 |
·中华大蟾蜍脏器感染情况 | 第23页 |
·虎纹蛙感染情况 | 第23页 |
·讨论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单殖吸虫的种类鉴定 | 第26-42页 |
·引言 | 第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样品来源 | 第26页 |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7-29页 |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清洗 | 第29-30页 |
·玻片标本的制作 | 第30页 |
·玻片标本的观察、拍照和测量 | 第30页 |
·虫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虫体 18S r R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31-32页 |
·18S r RNA基因PCR产物回收 | 第32页 |
·胶回收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 第32-33页 |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及测序 | 第33页 |
·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3页 |
·种类的鉴定 | 第33-34页 |
·结果 | 第34-39页 |
·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34-37页 |
·分子生物学验证结果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复殖吸虫的种类鉴定 | 第42-55页 |
·引言 | 第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样品来源 | 第42页 |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3页 |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清洗 | 第43页 |
·玻片标本的制作 | 第43页 |
·玻片标本的观察、拍照和测量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53页 |
·重盘科吸虫的种类鉴定 | 第43-48页 |
·舐血科吸虫的种类鉴定 | 第48-50页 |
·枝腺科吸虫的种类鉴定 | 第50-52页 |
·似巨颈科吸虫的种类鉴定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绦虫的种类鉴定 | 第55-62页 |
·引言 | 第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样品来源 | 第55页 |
·主要试剂 | 第55-56页 |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6页 |
·玻片标本的制作 | 第56页 |
·虫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6页 |
·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的PCR扩增 | 第56-57页 |
·ITS基因PCR产物回收 | 第57页 |
·胶回收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 第57页 |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及测序 | 第57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7-58页 |
·结果 | 第58-61页 |
·形态展示 | 第58-59页 |
·种类鉴定 | 第59页 |
·亲缘关系分析 | 第59-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中国蛙类吸虫种类与地理分布 | 第62-77页 |
·引言 | 第62页 |
·异肉科Allocreadiidae Looss, 1902 | 第62页 |
·异肉属Allocreadium Looss, 1900 | 第62页 |
·蛙蠕科Batrachotrematidae Dollfus et Willianms, 1966 | 第62-64页 |
·蛙蠕属Batrachotrema Dollfus et Williams, 1966 | 第62-63页 |
·巨盘属Gigantodiscum Wang, 1980 | 第63页 |
·后平睾属Opisthioparorchis Wang, 1980 | 第63-64页 |
·半肠科Mesocoeliidae Dollfus, 1930 | 第64-65页 |
·半肠属Mesocoelium Odhner, 1901 | 第64-65页 |
·重盘科Diplodiscidae Skrjabin, 1949 | 第65-67页 |
·重盘属Diplodiscus Diesing, 1836 | 第65-66页 |
·拟后盘属Pseudopisthodiscus Yamaguti, 1958 | 第66-67页 |
·发状科Gorgoderidae (Looss, 1899) Looss, 1901 | 第67-68页 |
·发状属Gorgodera Looss, 1899 | 第67页 |
·拟发状属Gorgoderina Looss, 1902 | 第67页 |
·叶形属Phyllodistomum Braun, 1899 | 第67-68页 |
·舐血科Haematoloechidae Freitas et Lent, 1939 | 第68-69页 |
·舐血属Haematoloechus Looss, 1899 | 第68-69页 |
·海立科Halipegidae Poche, 1925 | 第69页 |
·海立属Halipegus Looss, 1899 | 第69页 |
·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 Lühe, 1911 | 第69-71页 |
·隐弯属Cryptotropa Strand, 1928 | 第69页 |
·酒徒属Goneo Klein, 1905 | 第69-70页 |
·斜生属Loxogenes Stafford, 1905 | 第70页 |
·侧殖属Pleurogenes Looss, 1896 | 第70页 |
·拟侧殖属Pleurogenoides Travassos, 1921 | 第70-71页 |
·前盘属Prosthopycoides Martin, 1966 | 第71页 |
·伪前孕属Pseudoprosotocus Wang, 1983 | 第71页 |
·似巨颈科Macroderoididae Mcmullen, 1937 | 第71-72页 |
·刻体属Glypthelmins Stafford, 1905 | 第71-72页 |
·累智属Rauschiella Babero, 1951 | 第72页 |
·脐宫科Omphalometridae Bittner et Sprehn, 1928 | 第72-73页 |
·长囊属Dolichosaccus Johnston, 1912 | 第72-73页 |
·后穴属Opisthioglyphe Looss, 1899 | 第73页 |
·树蛙吸虫属Rhacophotrema Uchida et Itagaki, 1980 | 第73页 |
·孔肠科Opecoelidae Ozaki, 1925 | 第73-74页 |
·界孔属Horatrema Srivasiava, 1942 | 第73-74页 |
·斜睾科Plagiorchiidae Lühe, 1901 | 第74页 |
·环宫属Encyclometra Baylis et Cannon, 1924 | 第74页 |
·路氏属Rudolphiella Travassos, 1926 | 第74页 |
·多盘科Polystomatidae Gamble, 1896 | 第74-77页 |
·双睾属Diplorchis Ozaki, 1931 | 第74-75页 |
·多盘属Polystoma Zeder, 1800 | 第75-7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