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 | 第15-18页 |
·间接血凝试验(IHA) | 第16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6-17页 |
·胶体免疫试纸条(DDIA) | 第17-18页 |
·单分子重组诊断抗原的研究近况 | 第18-20页 |
·23KDa抗原 | 第18-19页 |
·Sj26GST重组抗原 | 第19页 |
·Sj1433 抗原 | 第19页 |
·日本血吸虫SjSVLBP(极低密度脂结合蛋白) | 第19页 |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 1(SjTPx-1) | 第19-20页 |
·SjSP-13重组抗原 | 第20页 |
·重组多表位抗原用于诊断疾病方面的研究 | 第20-21页 |
·构建多表位重组抗原应用于血吸虫病免疫预防的研究 | 第21-23页 |
·日本血吸虫SjPGM和Sj RAD23的筛选背景 | 第23页 |
·本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候选抗原细胞表位的分析及多表位重组抗原的研制 | 第25-44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6-31页 |
·预测软件 | 第26页 |
·载体、菌种、实验动物 | 第26页 |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7-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候选抗原SjRAD23、SjPGM抗原表位的筛选 | 第31页 |
·表位肽段编码核苷酸片段的克隆 | 第31-33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35页 |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35页 |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第35-36页 |
·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候选抗原SjPGM和Sj RAD23表位肽段的筛选 | 第36-38页 |
·挑选出的表位肽段的基因克隆 | 第38-39页 |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验证 | 第39-40页 |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表达及蛋白的纯化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SjPGM、Sj RAD23以及新构建的多表位重组抗原用于检测山羊日本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 | 第44-51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血清与实验动物 | 第45页 |
·主要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制备 | 第46页 |
·应用ELISA评价候选抗原作为诊断抗原检测山羊血吸虫病的初步效果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方阵试验 | 第47页 |
·应用重组抗原诊断山羊日本血吸虫病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评价多表位重组抗原检测水牛日本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 | 第51-57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血清 | 第52页 |
·实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可溶性虫卵抗原的制备 | 第52页 |
·应用间接ELISA法评价候选抗原作为诊断抗原检测水牛血吸虫病的初步效果 | 第52页 |
·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方阵试验 | 第52-53页 |
·应用重组抗原诊断水牛血吸虫病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多表位重组抗原免疫保护效果的初步评估 | 第57-62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实验动物和尾蚴 | 第57页 |
·主要仪器、试剂与试剂的配置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rBSj RAD232BSjPGM-BSj RAD23-1 的构建与表达 | 第58页 |
·重组蛋白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观察 | 第58页 |
·实验结果 | 第58-61页 |
·BSj RAD232BSjPGM-BSjRAD23-1/p ET-28a(+)双酶切验证 | 第58-59页 |
·重组质粒BSj RAD232BSjPGM-BSjRAD23-1 的表达及纯化 | 第59-60页 |
·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