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演进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言第10-16页
 (一)论文选题及其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2.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1.分析思路第15页
  2.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概述第16-31页
 (一)话语权的概念界定第16-20页
  1.话语的概念第16-18页
  2.话语权的概念第18-20页
 (二)话语权的理论渊源第20-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第20-21页
  2.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第21-23页
  3.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第23-24页
  4.拉克劳、墨菲的“领导权”思想建构第24-25页
 (三)话语权的构成要素、支撑条件与实践方式第25-31页
  1.话语权的构成要素第26-27页
  2.话语权的支撑条件第27-29页
  3.话语权的实践方式第29-31页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演进及其丧失原因分析第31-57页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演进第31-50页
  1.列宁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形成第31-36页
  2.斯大林时期“权威式”话语权的确立第36-40页
  3.赫鲁晓夫时期对“斯大林式”话语权的批判第40-43页
  4.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停滞与彷徨第43-47页
  5.戈尔巴乔夫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宣告终结第47-50页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丧失的原因分析第50-57页
  1.苏共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导地位的放弃第50-52页
  2.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演进的不一致性及其内在矛盾第52-55页
  3.话语交锋中的无奈与弱势第55-57页
三、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演进在当代中国话语权建设历程中的现实意义第57-66页
 (一)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发展状况第57-61页
  1.话语内容和话语客体利益诉求多元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第57-60页
  2.话语方式的变革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第60-61页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演进在中国话语权建设历程中的现实意义第61-66页
  1.理论正义与实践正义的统一第62-63页
  2.领域强化与整体文明的统一第63-64页
  3.现实发展与历史继承的统一第64-66页
结语——告别历史的悲剧,迎来全新的话语时代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后记第72-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工具研究
下一篇: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