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心电信息的三维彩色编码心脏模型显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心肌缺血心脏病 | 第11页 |
·心肌缺血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心肌缺血检测与显示的发展与现状 | 第12-13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第2章 心脏的电生理特性 | 第17-25页 |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 第17-18页 |
·静息电位 | 第17-18页 |
·动作电位 | 第18页 |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 第18-19页 |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 第18页 |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 第18-19页 |
·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 第19页 |
·心电图 | 第19-25页 |
·导联的定义 | 第19-20页 |
·电极位置 | 第20页 |
·导联的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心电图的波形和间期 | 第21-25页 |
第3章 心肌缺血信息的获取 | 第25-31页 |
·便携式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第25-28页 |
·系统方案确定 | 第25-26页 |
·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 第26-27页 |
·模拟前端芯片ADS1298 | 第27-28页 |
·ST段偏移量的确定 | 第28-30页 |
·R波的搜索 | 第28-29页 |
·ST段位置的确定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ST损伤向量的研究 | 第31-41页 |
·ST罗盘 | 第31-34页 |
·ST罗盘的位置 | 第31-32页 |
·ST罗盘中损伤向量的求解 | 第32-34页 |
·改进的ST损伤向量 | 第34-39页 |
·改进的导联向量 | 第34-37页 |
·最小二乘法求解ST损伤向量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心肌缺血的三维显示 | 第41-47页 |
·三维心脏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ST损伤向量的映射 | 第43-46页 |
·心肌缺血阳性的诊断 | 第43页 |
·缺血中心位置的确定 | 第43-44页 |
·心肌缺血的范围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47-65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研究对象 | 第47页 |
·检查方法 | 第47页 |
·Kappa一致性检验 | 第47-48页 |
·心电图判断标准 | 第48-49页 |
·实验结果 | 第49-62页 |
·本方法与心电图诊断一致性对比 | 第49-54页 |
·本方法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 | 第54-60页 |
·患者手术前后的缺血显示对比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总结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