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及论文架构 | 第10页 |
| ·论文选题及写作出发点 | 第10-11页 |
| 第2章 社区概述 | 第11-18页 |
| ·社区的含义 | 第11-14页 |
| ·社区含义的由来 | 第11-13页 |
| ·社区的历史演变 | 第13-14页 |
| ·社区的类型与特征 | 第14-15页 |
| ·社区的类型归纳 | 第14页 |
| ·社区的特征分析 | 第14-15页 |
| ·城市社区的功能 | 第15-16页 |
| ·城市社区的一般功能 | 第15-16页 |
| ·城市社区的本质功能 | 第16页 |
| ·我国城市社区的形成 | 第16-18页 |
| 第3章 我国城市社区解决纠纷的范围 | 第18-29页 |
| ·社区纠纷的含义与类型 | 第18-22页 |
| ·社区纠纷 | 第18-19页 |
| ·城市社区纠纷的主要类型 | 第19-22页 |
| ·我国城市社区纠纷的主要特征 | 第22-26页 |
| ·我国城市社区解决纠纷的范围 | 第26-29页 |
| ·社区解决纠纷的基本范围 | 第26-27页 |
| ·社区解决纠纷的具体范围 | 第27-29页 |
| 第4章 我国城市社区解决纠纷的程序 | 第29-43页 |
| ·我国城市社区纠纷解决的提起主体 | 第29-31页 |
| ·我国城市社区解决纠纷的内部机制 | 第31-43页 |
| ·城市社区纠纷的自助解决 | 第31-36页 |
| ·城市社区纠纷的民间解决 | 第36-43页 |
| 第5章 我国城市社区解决纠纷的依据 | 第43-53页 |
| ·社区解决纠纷与国家法的关联 | 第44-47页 |
| ·我国城市社区解决纠纷与现行法律的衔接 | 第44-45页 |
| ·我国城市社区解决纠纷与现行法律的冲突 | 第45-47页 |
| ·社区解决纠纷过程中对民间规则的运用 | 第47-51页 |
| ·我国城市社区纠纷解决中的“协商” | 第51-53页 |
| ·尚未发生纠纷时的“准协商” | 第51-52页 |
| ·发生纠纷后的协商 | 第52-53页 |
| 第6章 建立和完善“社区内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第53-63页 |
| ·社区内部纠纷解决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 第53-57页 |
| ·自助性纠纷解决的局限性 | 第53-55页 |
| ·社区人民调解的局限性 | 第55-56页 |
| ·其他民间解纷机制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衔接 | 第56-57页 |
| ·对于新型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力不足 | 第57页 |
| ·建立和完善“社区内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 | 第57-63页 |
| ·完善社区的现有解纷机制,加强相互沟通与有机衔接 | 第57-60页 |
| ·不断创新社区内部纠纷解决的新途径 | 第60-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