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三家“诗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 一、三家“诗评”及其作者生平 | 第8-11页 |
| (一)张舜民与《芸叟诗评》 | 第8-9页 |
| (二)蔡絛与《百衲诗评》 | 第9-10页 |
| (三)敖陶孙与《臞翁诗评》 | 第10-11页 |
|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第二章“诗评”之体溯源 | 第13-23页 |
| 一、“诗评”概念辨析 | 第13-14页 |
| 二、意象批评的思想基础 | 第14-17页 |
| (一)“立象尽意”的表达模式 | 第14-15页 |
| (二)“直观体悟”的思维方式 | 第15-16页 |
| (三)“由人及文”的意象化品评 | 第16-17页 |
| 三、“诗评”之体的形成路径 | 第17-23页 |
| (一)评拟之体的成型 | 第17-20页 |
| (二)三家“诗评”对意象批评方法的集中运用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三家“诗评”的诗学思想 | 第23-25页 |
| 一、以“适用”为要 | 第23页 |
| 二、崇尚雄浑与清淡之风 | 第23-24页 |
| 三、作平易自然之语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三家“诗评”的审美特征 | 第25-34页 |
| 一、对抽象感知的形象解说 | 第25-27页 |
| 二、触发直觉感受与诗歌感性特质的契合 | 第27-28页 |
| 三、诗性创作与理性批评的统一 | 第28-31页 |
| (一)诗化形式 | 第29页 |
| (二)诗性意蕴 | 第29-30页 |
| (三)批评与创作的统一 | 第30-31页 |
| 四、“诗评”之弊病 | 第31-34页 |
| (一)空泛不明 | 第31-32页 |
| (二)以偏概全 | 第32页 |
| (三)以文害意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34-35页 |
| 附录:三家“诗评”注释 | 第3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