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平衡观探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5页 |
|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8-10页 |
| 1.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2.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关于平衡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国外关于平衡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 2.国内关于平衡理论的研究 | 第11-13页 |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2.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平衡观的历史演变 | 第15-25页 |
|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平衡观 | 第15-18页 |
| 1.原始社会时期的平衡观 | 第15页 |
| 2.奴隶社会时期的平衡观 | 第15-16页 |
| 3.封建社会时期的平衡观 | 第16-17页 |
| 4.资本主义时期的平衡观 | 第17-18页 |
| (二)马克思主义平衡观的历史发展 | 第18-25页 |
| 1.马克思、恩格斯的平衡观 | 第19页 |
| 2.列宁、布哈林的平衡观 | 第19-21页 |
| 3.中国共产党人的平衡观 | 第21-25页 |
| 二、马克思主义平衡观的理论诠释 | 第25-35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平衡观的基本内涵 | 第25-30页 |
| 1.平衡的界定 | 第25页 |
| 2.平衡的作用 | 第25页 |
| 3.平衡的方法 | 第25-26页 |
| 4.平衡的分类 | 第26-28页 |
| 5.与平衡相关的范畴 | 第28-30页 |
| (二)马克思主义平衡观的主要特征 | 第30-32页 |
| 1.普遍性 | 第30-31页 |
| 2.客观性 | 第31页 |
| 3.动态性 | 第31页 |
| 4.相对性 | 第31-32页 |
| 5.实践性 | 第32页 |
| (三)马克思主义平衡观的理论基础 | 第32-35页 |
| 1.辩证法基础 | 第32-33页 |
| 2.认识论基础 | 第33-34页 |
| 3.系统论基础 | 第34-35页 |
| 4.历史观基础 | 第35页 |
| 三、马克思主义平衡观的重要价值 | 第35-43页 |
| (一)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价值 | 第36-38页 |
| (二)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 | 第38-39页 |
| (三)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 第39-40页 |
| (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 第40-42页 |
| (五)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 第42-43页 |
| 四、践行马克思主义平衡观的路径 | 第43-54页 |
| (一)加强理论学习,培养均衡的思维方式 | 第43-45页 |
| 1.培养辩证思维,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 | 第43-44页 |
| 2.培养系统思维,促进事物的整体平衡 | 第44页 |
| 3.培养创新思维,推动事物的均衡发展 | 第44-45页 |
| (二)建设政治文明,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 | 第45-47页 |
| 1.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带动人民民主 | 第45-46页 |
| 2.完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确保权力均衡运行 | 第46-47页 |
| 3.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构建均衡的政治结构 | 第47页 |
| (三)注重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 第47-50页 |
| 1.加大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 | 第48页 |
| 2.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东中西协调发展 | 第48-49页 |
| 3.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 | 第49-50页 |
| (四)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 第50-52页 |
| 1.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 第50-51页 |
| 2.健全体制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51页 |
|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51-52页 |
| (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52-54页 |
|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 第52-53页 |
|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均衡发展 | 第53页 |
| 3.改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