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理论分析与经验求证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31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7页
     ·现实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理论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7-19页
     ·研究的主要目标第17-18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19页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框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第19-23页
     ·研究的总体思路第19-20页
     ·研究的总体框架第20-22页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第22-23页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第23-27页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23-24页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4-26页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26-27页
   ·相关概念与范围界定、不足之处第27-31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27-28页
     ·研究范围界定第28-29页
     ·研究的局限性第29-31页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第31-57页
   ·产业集聚形成与演进的纯理论线索第31-41页
     ·空间视角下的产业集聚理论溯源:微观静态分析第31-35页
     ·区域经济理论与产业集聚:宏观动态分析第35-36页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产业集聚第36-39页
     ·要素拥挤、过度集聚与集聚经济第39-40页
     ·简要评述第40-41页
   ·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进展第41-50页
     ·产业集聚的存在性检验第42-43页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3-44页
     ·产业集聚效应分析第44-49页
     ·简要评述第49-50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综述拓展)第50-55页
     ·产业关联研究第50-51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研究第51-55页
   ·研究述评第55-57页
第3章 产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机理与形成条件第57-80页
   ·产业联动的理论分析第57-62页
     ·产业联动的理论解释第57-58页
     ·产业联动的主要动因:前后向关联第58-59页
     ·基于要素分配的产业联动机理分析第59-62页
   ·产业集聚空间联动的理论分析第62-65页
     ·产业集聚中空间关联机制的进一步解析第62-63页
     ·产业集聚空间联动的理论机理分析第63-65页
   ·产业联动、空间联动促进协同集聚的主要条件第65-78页
     ·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第66-67页
     ·产业集聚间的联动形式与效应第67-69页
     ·价值链匹配与协同集聚第69-70页
     ·空间联动第70-74页
     ·制度支持第74-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4章 产业协同集聚的现实考察:产业与空间特征第80-105页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空间集聚的基本评判第80-85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交叠第81-83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功能分化与城市功能扩展第83-85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集聚度拟合分析第85-89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与分析第89-99页
     ·产业维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第89-92页
     ·空间维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分析第92-99页
   ·研究拓展:产业协同集聚的二维综合评判第99-103页
     ·长三角产业协同集聚的产业—空间四象限分布图第99-102页
     ·产业—空间四象限分布图的演进比较第102-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5章 产业联动与集聚依存性的计量检验第105-128页
   ·两大产业间的动态关系检验第105-113页
     ·数据与模型说明第106-108页
     ·变量选取与实证分析第108-112页
     ·小结第112-113页
   ·产业集聚间的依存性检验第113-118页
     ·研究模型第114页
     ·变量选取及表征、数据来源第114-115页
     ·计量结果与分析第115-118页
   ·基于垂直关联的空间联动分析第118-125页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第118-121页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121-122页
     ·实证结果分析第122-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8页
第6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形成机理的经验求证第128-149页
   ·理论假说的提出第128-135页
     ·基于产业联动视角第128-130页
     ·基于空间联动视角第130-133页
     ·基于制度视角第133-135页
   ·产业协同集聚的计量检验第135-147页
     ·变量描述与模型设计第135-140页
     ·假说检验及讨论第140-147页
   ·主要结论第147-149页
第7章 协同集聚效应及其解构:互补效应与挤出效应第149-173页
   ·异质性视角下协同集聚效应的生成与演进第150-159页
     ·行业异质性与协同集聚效应第150-154页
     ·空间诉求差异与协同集聚效应第154-156页
     ·协同集聚效应:一个现实印象第156-159页
   ·协同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第159-163页
     ·城市空间视角第160-161页
     ·价值链视角第161-163页
   ·理论假说的实证检验第163-168页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第163-165页
     ·实证分析第165-168页
   ·协同集聚双重效应的协调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第168-171页
   ·本章小结第171-173页
第8章 主要结论、政策启示及研究展望第173-180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73-175页
   ·相关政策启示第175-178页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第178-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9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91-193页
致谢第193-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企业家异质性对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基于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