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地质建模研究--以M区块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前言第7-12页
   ·研究意义第7页
   ·研究现状第7-10页
     ·储层隔夹层的概念第8页
     ·隔夹层的分类方法第8-9页
     ·储层隔夹层的识别第9页
     ·井间预测和储层隔夹层的模型建立第9-10页
     ·隔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与控制第10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0-11页
     ·研究方法探讨第10页
     ·技术路线第10-11页
   ·论文工作量及研究成果第11-12页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第12-15页
   ·区域构造背景第12页
   ·区域地层背景第12-14页
   ·石油地质特征第14-15页
第三章 储层沉积特征第15-19页
   ·沉积背景第15-16页
   ·沉积微相特征第16-19页
     ·辫状河的沉积微相特征第16-17页
     ·心滩沉积微相特征第17页
     ·溢岸/决口扇沉积微相特征第17页
     ·泛滥平原沉积微相特征第17-19页
第四章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成因及分布特征第19-29页
   ·隔夹层的分类与成因第19-21页
   ·隔夹层的识别方法第21-26页
   ·隔夹层的分布规律及特征第26-29页
第五章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建模第29-57页
   ·储层建模原理及方法第29-33页
     ·确定性建模第29-30页
     ·随机性建模第30-31页
     ·论文选用建模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1-33页
   ·夹层建模第33-42页
     ·沉积微相特征第33-35页
     ·o122 小层夹层模型建立第35-42页
   ·隔层建模第42-57页
     ·沉积微相特征第42-44页
     ·o-11b小层隔层模型建立第44-57页
第六章 隔夹层模型的验证第57-62页
   ·条件数据对原始数据忠实性检验第57-58页
   ·建模实现与地质概念模型的符合程度检验第58-59页
   ·抽稀井检验第59-62页
结论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附录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层气水平井测井环境影响校正方法研究
下一篇:关中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与古地理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