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导论 | 第13-29页 |
一、选题解析 | 第13-14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四、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目标与方法 | 第26-29页 |
第一章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进程(上) | 第29-58页 |
第一节 文学教育的功能 | 第29-32页 |
一、“文学教育”释义 | 第29-30页 |
二、“文学”释义 | 第30-31页 |
三、“文学教育”的复合型功能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中国前学科时代的文学教育 | 第32-37页 |
一、古典人文教育 | 第32-33页 |
二、古典人文教育的知识学整一性 | 第33-34页 |
三、文学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 第34-35页 |
四、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古典学特征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学科化文学教育在西方的出现 | 第37-44页 |
一、艺术自律:英语文学教育学科化的理论基石 | 第38-41页 |
二、“文学”在英语中的含义 | 第41-42页 |
三、英语文学教育学科化的开端 | 第42-44页 |
第四节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化之雏形期 | 第44-58页 |
一、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 第45-48页 |
二、《钦定高等学堂章程》中关乎文学教育之课程的设置 | 第48-50页 |
三、《奏定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中国文学”课程的出现 | 第50页 |
四、《奏定大学堂章程》与“中国文学门”的设置 | 第50-53页 |
五、《大学规程》之“文学门”与“国文学类” | 第53-54页 |
六、京师大学堂与“中国文学门” | 第54-55页 |
七、雏形期汉语文学专业化教育的合法化依据 | 第55-58页 |
第二章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进程(下) | 第58-83页 |
第五节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化之发展期 | 第58-66页 |
一、分类教育与文学教育的专门化趋向 | 第58-60页 |
二、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设置 | 第60-64页 |
三、选科制、学分制与学位体系初步形成 | 第64-65页 |
四、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功能指向 | 第65-66页 |
第六节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化之探索期 | 第66-74页 |
一、苏联模式与汉语文学教育的专业性建制 | 第66-71页 |
二、“三统一”与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体制化趋向 | 第71-72页 |
三、文学教育功能的萎缩与扭曲 | 第72-74页 |
第七节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化之成型期 | 第74-83页 |
一、审美文化与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身份的现代确认 | 第74-79页 |
二、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现代性体制的定型 | 第79-83页 |
第三章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现代性体制之隐忧及当下困境 | 第83-106页 |
第一节 隐忧之一:学科知识边界模糊 | 第83-92页 |
一、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未完成性 | 第83-91页 |
二、汉语文学专业教育教学机构组成方式带来的困惑 | 第91-92页 |
第二节 隐忧之二:社会功能泛化 | 第92-97页 |
一、当下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的空泛性 | 第93-95页 |
二、当下汉语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内涵的知识化、理论化倾向 | 第95-97页 |
第三节 困境之表现:就业适应性缩减 | 第97-106页 |
一、文学大类专业与其他本科专业大类就业率趋势之比较 | 第98-100页 |
二、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 | 第100-102页 |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市场渐趋缩小的原因 | 第102-106页 |
第四章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发展对策设计 | 第106-129页 |
第一节 社会学功能的定位 | 第106-111页 |
一、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精神之用 | 第106-109页 |
二、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工具之用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知识学结构的修缮 | 第111-113页 |
一、课程设置要兼顾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 第111-112页 |
二、关于文学阐释方法的思考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 教育学方法的设计 | 第113-129页 |
一、在语言的游戏与想像中完成审美意识的提升 | 第113-117页 |
二、在语言文本的理解与解释中完成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 第117-122页 |
三、在语言实践中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 第122-129页 |
结语: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未来展望 | 第129-131页 |
一、徘徊在学科性与跨学科性之间 | 第129页 |
二、文学教育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 | 第129-131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131-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三年以来的科研成果统计 | 第149-150页 |
后记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