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半导体光催化制氢原理 | 第14-16页 |
·半导体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半导体能带构型和带位置 | 第16页 |
·半导体晶粒尺寸和比表面积 | 第16-18页 |
·半导体材料的晶化程度 | 第18页 |
·纳米材料及液相合成 | 第18-23页 |
·纳米材料特性 | 第18-19页 |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分类 | 第19页 |
·纳米材料的液相控制合成与晶体生长理论 | 第19-21页 |
·液相成核的控制合成 | 第19-20页 |
·纳米晶体生长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水热/溶剂热方法 | 第21-23页 |
·光催化剂的微纳米结构控制 | 第23-34页 |
·一维纳米结构 | 第23-26页 |
·表面(晶面)结构控制 | 第26-29页 |
·分级纳米结构 | 第29-32页 |
·石墨烯基纳米复合结构 | 第32-34页 |
·锗酸锌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晶体结构特性和应用 | 第34-37页 |
·锗酸锌晶体及能带结构 | 第34-35页 |
·锗酸锌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 第35-37页 |
·光电学材料应用 | 第35-36页 |
·光催化剂应用 | 第36-37页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37-38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0-48页 |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0-42页 |
·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催化剂的物性表征 | 第42-43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42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2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第42页 |
·低温N_2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 第42页 |
·拉曼光谱(Raman) | 第42页 |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42-4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3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3页 |
·瞬时光电流及电化学阻抗(EIS) | 第43页 |
·光催化制性能评价 | 第43-48页 |
·光催化制氢反应 | 第43-45页 |
·光催化制氢反应条件 | 第43-44页 |
·光催化制氢反应装置 | 第44-45页 |
·光催化还原CO_2反应 | 第45-46页 |
·光催化还原CO_2反应条件 | 第45-46页 |
·光催化还原CO_2反应装置 | 第46页 |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苯甲醇反应 | 第46-48页 |
·光催化氧化苯甲醇反应条件 | 第46-47页 |
·光催化氧化苯甲醇反应装置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一维Zn_2GeO_4纳米结构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 | 第48-83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第一节 纳米棒状Zn_2GeO_4及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第49-66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样品制备 | 第49-50页 |
·结构测试与表征 | 第50页 |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64页 |
·物相分析 | 第50-52页 |
·形貌和微结构表征 | 第52-57页 |
·光催化制氢活性 | 第57-60页 |
·影响光催化活性因素的探讨 | 第60-64页 |
·本节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微纳米棱柱和纤维状Zn_2GeO_4及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第66-83页 |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样品制备 | 第66页 |
·结构测试与表征 | 第66-67页 |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81页 |
·物相分析 | 第67-68页 |
·形貌和微结构表征 | 第68-72页 |
·晶体形成机理 | 第72-75页 |
·光催化制氢活性 | 第75-79页 |
·影响光催化活性因素的探讨 | 第79-81页 |
·本节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三维Zn_2GeO_4分级微纳米结构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 | 第83-122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第一节 Zn_2GeO_4微纳米棒束及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第84-105页 |
·实验部分 | 第84-86页 |
·样品制备 | 第84-85页 |
·结构测试与表征 | 第85页 |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85-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3页 |
·物相分析 | 第86-88页 |
·形貌和微结构表征 | 第88-90页 |
·棒束结构的形成机理 | 第90-96页 |
·光催化制氢活性 | 第96-99页 |
·影响光催化活性因素的探讨 | 第99-103页 |
·本节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Zn_2GeO_4微纳米空心球及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第105-122页 |
·实验部分 | 第105-107页 |
·样品制备 | 第105-106页 |
·结构测试与表征 | 第106页 |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106-10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20页 |
·物相分析 | 第107-109页 |
·形貌和微结构表征 | 第109-111页 |
·空心球结构的形成机理 | 第111-115页 |
·光催化制氢活性 | 第115-117页 |
·影响光催化活性因素的探讨 | 第117-120页 |
·本节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Zn_2GeO_4基多元复合纳米材料ZnGeON/N-graphene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 第122-146页 |
·引言 | 第122-123页 |
·实验部分 | 第123-125页 |
·样品制备 | 第123-124页 |
·结构测试与表征 | 第124-125页 |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1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44页 |
·物性分析 | 第125-129页 |
·形貌和微结构表征 | 第129-132页 |
·织构表征 | 第132-137页 |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137-139页 |
·影响光催化活性因素的探讨 | 第139-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六章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146-150页 |
·实验总结 | 第146-148页 |
·研究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个人简历 | 第167-1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