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女娲叙事流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8-10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两汉女娲文本叙事 | 第11-17页 |
第一节 战国至西汉初的女娲文本叙事 | 第11-12页 |
一、 《山海经》的女娲叙事 | 第11页 |
二、 《天问》的女娲叙事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女娲文本叙事 | 第12-14页 |
一、 《淮南子》的女娲叙事 | 第12-13页 |
二、 《列子》的女娲叙事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女娲文本叙事 | 第14-16页 |
一、 《论衡》的女娲叙事 | 第14-15页 |
二、 《潜夫论》的女娲叙事 | 第15-16页 |
三、 《帝王世纪》的女娲叙事 | 第16页 |
第四节 两汉时期女娲叙事的特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两汉女娲图像叙事 | 第17-36页 |
第一节 荆楚文化区女娲图像叙事 | 第17-19页 |
一、 曾侯乙墓的女娲图像 | 第17-18页 |
二、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女娲图像 | 第18-19页 |
三、 荆楚文化区女娲图像叙事的特点 | 第19页 |
第二节 河南文化区女娲图像叙事 | 第19-26页 |
一、 伏羲、女娲交尾 | 第20-22页 |
二、 手持华盖、灵芝、仙草 | 第22-25页 |
三、 与日月组合 | 第25-26页 |
四、 河南文化区女娲图像叙事的特点 | 第26页 |
第三节 齐鲁文化区女娲图像叙事 | 第26-31页 |
一、 伏羲、女娲手持规矩 | 第27-29页 |
二、 三位一体组合图像 | 第29-31页 |
三、 齐鲁文化区女娲图像叙事的特点 | 第31页 |
第四节 巴蜀文化区女娲图像叙事 | 第31-36页 |
一、 执排箫、鼗鼓 | 第31-33页 |
二、 以“巾带”遮面 | 第33-36页 |
三、 巴蜀文化区女娲图像叙事的特点 | 第36页 |
第三章 女娲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比较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同时期的女娲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比较 | 第36-38页 |
一、 西汉时期女娲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的比较 | 第36-37页 |
二、 东汉时期女娲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的比较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同区域的女娲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比较 | 第38-41页 |
一、 荆楚文化区女娲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的比较 | 第38-39页 |
二、 河南文化区女娲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的比较 | 第39页 |
三、 齐鲁文化区女娲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的比较 | 第39-40页 |
四、 巴蜀文化区女娲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的比较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同时空背景的女娲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的比较 | 第41-43页 |
一、 《天问》与楚国宗庙壁画 | 第41-42页 |
二、 《鲁灵光殿赋》与鲁灵光殿壁画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两汉女娲叙事之变与不变 | 第43-51页 |
第一节 叙事之变:影响女娲叙事的原因分析 | 第43-48页 |
一、 两汉时代文化对女娲叙事的影响 | 第43-45页 |
二、 区域文化对女娲叙事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三、 个体差异对女娲叙事的影响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叙事之不变:女娲叙事内在思维结构 | 第48-51页 |
一、 二元对偶之美 | 第48-49页 |
二、 圆形思维之隐 | 第49-50页 |
三、 天人合一之神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